2023年3月29日/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PRILOZI
文/吴亭瑶
(https://sciendo.com/article/10.2478/prilozi-2023-0002)
新冠病毒并未远离。虽然流感化的新冠病毒已不像疫情期间那麽可怕,但感染後引发COVID-19的症状还是让人很难受,少数人进一步恶化成重症或死亡也持续在发生,因此如果能有什麽安全可靠的方法可以提早结束这种不舒服,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绝对值得参考。
新冠病毒引起的「发炎强度与持续时间」,以及伴随发炎而来与发炎反应相互激化的「氧化压力」,是影响「病情严重程度」与「症状缓解速度」的两大关键。既然如此,COVID-19症状出现之初,立马采取「抗发炎」和「抗氧化」的饮食手段,是否就能帮助病人减轻症状、加快康复,就成了医界关切的主题。
看起来这种「对症下药」的效果应该是可以期待的,因为根据北马其顿最大一所公立大学(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医学院Marija Petruševska教授等2023 年3月发表在该国最高学术机构(马其顿科学与艺术学院)官方刊物《PRILOZI》的临床报告显示,COVID-19轻症患者治疗期间补充以灵芝萃取物为主的抗发炎、抗氧化复方制剂(如下表),确实有加速康复之效。
这个小规模的临床试验进行於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Omicron(奥密克戎)刚窜升为全球主流病毒株之际,45名参与试验者均为确诊COVID-19自行到大学附设专门收治传染病和发烧疾病诊所就医的轻症成年患者,平均年龄四十出头,主诉症状包括:体温升高(62.2%)、全身不舒服(57.1%)、鼻塞(42.8%)、头痛(28.6%)或咳嗽(54.76%);初诊当天的血液检查结果有两项异常:血糖,以及与急性发炎和组织损伤呈正相关的C-反应蛋白(CRP),均超过正常值。
这群没有肝、肾、免疫等重大疾病,也不在怀孕或哺乳期的受试者,均未曾打过新冠疫苗,也不曾在过去3个月内吃过本研究复方制剂里的任何保健成分,其中30名作为治疗组,每天额外补充2颗灵芝等复方制剂,另15名不作额外补充者则为对照组。结果发现:
➤治疗组不适症状持续9天半,比对照组的13天平均缩短四分之一以上(将近3天半);
➤就诊後第15天的白血球数量,两组虽然都在4千至1万的正常范围,但治疗组的7千6百多明显比对照组的9千9百多,更接近初诊时的6千上下;
➤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的「嗜中性白血球和淋巴细胞比值(NLR)」,治疗组在就诊後第15天已往下降(2.62 → 1.90),不像对照组还高於初诊时的水平(2.66 → 2.73);
➤就诊後第15天,身体承受的氧化压力,以及感染初期被诱发的促发炎细胞激素(TNF-α、IL-6、IL-8),治疗组也明显少於对照组(如下图)。
COVID-19轻症受试者初次就诊15天後,氧化压力与发炎反应的改善程度:
每天补充灵芝等复方制剂的治疗组,明显优於没有补充制剂的对照组。
(图中p值均小於0.05,代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数据有显着差异性。)
也就是说,虽然不论有无补充灵芝等复方制剂,本研究的COVID-19轻症患者在为期半个月的追踪期间,都没有恶化或住院,相关症状也都获得缓解,初诊时异常的两项指标最终也都回归正常,大部分血液检查结果亦无显着差别。可是,患者体内发炎持续的时间长短、氧化压力的高低,以及白血球武装动员的程度,却会因为有没有帮身体提高抗氧化、抗发炎能力而有明显差异,其具体的表现就反映在相关症状消退速度的快慢。
因此研究者认为,感染COVID-19後马上采取「抗发炎」和「抗氧化」的饮食手段,对於患者确实是有意义的,而且这种做法也适用在其他会引起急性发炎的病毒感染上。
本研究鉴於众志成城、相辅相成的想法,把灵芝萃取物加上多种具有抗氧化和抗发炎活性的成分组合成制剂进行研究。这些成分刚好可以作为我们下次不小心又中镖时的饮食参考,像是可以多摄取富含白藜芦醇的蓝莓、葡萄、蔓越莓等水果,富含番茄红素的番茄,富含萝卜硫素的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高丽菜、青江菜、大白菜、油菜、芥蓝菜等)等等。
当然最不能忘记的就是「种源一致化、栽培标准化、提取标准化、成分完整、质量稳定」的灵芝萃取物,因为这样的灵芝不只能够抗氧化和抗发炎,还能增强抗病毒免疫力,更能在病毒侵袭下和药物作用下对脑、心、肝、脾、肺、肾发挥保护作用。
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防患於未然,毕竟「一盎司(28.35克)黄金的预防,胜过一磅(454克)黄金的治疗」,与其感染受罪再用高昂的代价修复损伤,不如平常就用较低的代价吃对食物、吃对灵芝,养出病毒不易入侵的好体质。
〔资料来源〕Dragica Zendelovska, et al. Effect of Supplemental Antioxidant-Based Therapy on the Oxidative Stress Level in COVID-19 Patients. Pril (Makedon Akad Nauk Umet Odd Med Nauki). 2023 Mar 29;44(1):7-16. doi: 10.2478/prilozi-2023-0002.
(请加入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