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专访:李旭生副教授 台湾灵芝多醣研究的推手

发布时间: 2015-05-29 10:53

这篇文章意外成为李旭生副教授生前最後一次专访记录。他是台湾最早以科学方法研究灵芝药理作用的少数学者之一,长期专注於灵芝多醣的分离与活性分析,共发表十多篇重要论文作为灵芝抗肿瘤的重要根据。早期研究灵芝大多把它当作植物病虫害处理,李旭生为什麽会对灵芝的功效感到兴趣?故事得从23年前讲起。

采访/吴亭瑶

◎本文原刊於2006年7月《健康灵芝》33期 12~17页

Lee-SS-small-1

                                                                                                                                                    (摄影/杨文卿) 

                      李旭生主要学经历

                           2005-2006  国立阳明大学育成中心研发执行负责人

                           1984-2005  国立阳明大学生化学科暨生化研究所副教授

                           1983-1984  香港大学医学院药理系客座研究

                           1976-1984  国立阳明医学院生化学科暨生化研究所讲师

                           1971-1976  国防医学院生化系讲师

                           1961-1966  国防医学院药学系学士

 

与阳明大学李旭生副教授的访谈是在2006年5月25日进行的,那时候的他身体毫无异样,讲起话来中气十足,目光炯烔有神。未料,当文章完成後於6月28日交到他手上时,他却已经躺在病榻上。由於身体非常虚弱,所以文章是由他的家人念给他听,经他口述修改後,再由家人全文覆述一次作最後确认。

7月3日李旭生副教授病逝於台北荣总,享年67岁。这篇文章意外成为李旭生副教授生前最後一次接受专访的记录,见证了他为台湾灵芝研究投入的点点滴滴。据李夫人转述,李旭生副教授很高兴看到这篇文章。谨以此文纪念投身灵芝研究二十余年的李旭生副教授。

李旭生副教授是台湾最早以科学方法研究灵芝药理作用的少数学者之一,长期专注於灵芝多醣的分离与活 分析,共发表十多篇重要论文作为灵芝抗肿瘤的重要根据。

在他投入灵芝研究之初,灵芝才刚踏入学术殿堂没多久,把它当一回事在研究的科学家屈指可数,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把它当作植物病虫害处理。李旭生为什麽会对灵芝的功效感到兴趣?这个故事得从23年前讲起。

 

第一次亲眼看到灵芝的药理作用

1983年的夏末秋初,三十几岁的李旭生每天在香港大学的实验室忙进忙出,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按时让一只只白老鼠把灵芝热水萃取物吃到肚子里,他想知道灵芝对这些患有肠胃道溃疡的老鼠有没有帮助。

实验结果让这位科学家露出笑容──灵芝的确能改善肠胃道溃疡,减轻出血的严重程度。而在他的另一项体外实验里,同样的灵芝萃取物则可以增强 物心脏的收缩、维持规则的心律,以及扩张冠状 脉,进而增加冠状 脉里的血流量与降低血压,成效令人满意。

这是李旭生第一次亲眼见识到灵芝的药理作用,当时的他是以阳明医学院(国立阳明大学的前身)生化所副教授的身分,接受美国援华医药基金会资助前往香港大学医学院进修一年。这一年里他为香港大学设计了一套中草药萃取的标准技术,并且利用学校现有的 物模式,初步检验这些萃取物的药理活 。

他可以选择的中草药很多,然而在此之前,不管是在国防医学院的求学与担任讲师阶段,亦或是後来转任阳明生化所继续他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灵芝从未是李旭生的研究题材,也非当时学术界的主流,为什麽他会想到灵芝?

 

董大成的研究,是他生平第一个灵芝印象

给他灵感的人,是当时还在台湾大学生化所任教的董大成教授。「我不认识董教授,可是新闻媒体对他证实灵芝抗肿瘤作用的报导,却是我生平对灵芝的第一个印象。」李旭生回忆。

1982年董大成首度发表人工液体培养之灵芝萃取物抑制老鼠S-180肉瘤生长的研究成果,这是台湾首次有科学家对灵芝的健康功效提出证明,相关的消息经媒体大篇幅报导让灵芝红遍街头巷尾。

李旭生一直记得这则新闻。也许是因为从小看着祖父、大伯、父亲凭藉着家族传承下来的草药知识义务替人治病,也曾随着长辈们上山摘采药草,耳濡目染之下对传统药材自有一份亲切感,即便灵芝未曾出现在他们家的祖传药方里。

  

研究灵芝二十多年的临门一脚

董大成的研究给了李旭生对灵芝的第一印象,香港之行则让他对灵芝的内涵略有领悟,然而真正开启他日後二十多年研究灵芝的临门一脚,则是他从香港回台後未久,一场在阳明生化所内举办的演讲。

主讲者是一名本土的灵芝业者,姑且不管演讲内容的商业化色彩,然而讲者叙述秦始皇派遣五 名童男童女到日本寻找不老仙草灵芝,以及神农本草经对灵芝药效广泛的记载、对灵芝「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评价、把灵芝尊为比人参等级还高的上药⋯⋯,都深深吸引李旭生。

当时,李旭生正打算更换研究跑道。原本,从担任阳明医学院生化所副教授开始,他就一直跟随所长魏如东钻研黄麴菌。这是种很喜欢窝藏在花生仁中间凹槽部位的微小真菌,是标准的「见光死」,只要没有阳光坏事就能快乐生长,即使三 度高温也无力破坏。不过人类对它一点好感也没有,因为黄麴菌丝所分泌的黄麴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大约会有10%残留在肝脏,长期累积将造成肝中毒,乃至肝癌。

研究过程中,李旭生不仅要培养黄麴菌,也要进行黄麴毒素的纯化与毒 试验,与研究材料朝夕相处的结果竟然让肝脏的健康亮起红灯。在一次例行的健检里,李旭生被检测出过高的血清GOT、GPT值。

「之前我常觉得自己面黄肌瘦、容易疲倦,原以为是工作过度所造成,看到检查结果,才惊觉应该是和每天接触黄麴毒素与实验用的有机溶剂有关。」往後几年健检,李旭生的血清GOT、GPT始终居高不下,让他很想暂别现有的工作环境,这也就是当时他为什麽会去香港的原因。

 

选择灵芝,在学术生涯转弯处

一年後李旭生重回阳明生化所副教授的岗位,香港的美好经验,加上那场演讲的催化,让徘徊在学术生涯十字路口的李旭生决定改走「灵芝路线」,时值1984年。

适巧,荣总癌病治疗中心(Cancer  Therapy Center)刚好从国外进了一批专门进行肿瘤实验的C3H老鼠,李旭生一得知此消息,便与当时的癌病治疗中心主任陈光耀商借实验室与实验老鼠,展开他第一回合的灵芝抗癌实验。

身处抗癌西药的圣地,中药血统的灵芝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那般突兀,而同样与周遭气氛显得格格不入的,还有李旭生的心情,以及那一群有幸服用灵芝的实验老鼠。

首次见证灵芝的抗肿瘤功效

「我每次去癌病治疗中心都很愉快,因为吃灵芝的老鼠肿瘤都受到抑制;可是那边的医师心情都不好,因为病人平均只有四到五个月的寿命。」事隔20年,李旭生还是难掩第一次见证灵芝抗肿瘤有效的兴奋情绪。

李旭生先将肌肉纤维肉瘤Fibrosacoma皮下移植至C3H老鼠身上,再以腹腔注射方式给予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丝体热水萃取物,并以接受化疗的肿瘤老鼠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灵芝组老鼠的肿瘤比对照组小,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实验也发现,如果同时使用灵芝萃取物与化疗药物Bleomycin一起治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更好。

李旭生还从C3H老鼠尾端静脉注射纤维肉瘤细胞,作为癌细胞转移肺部的实验模式。结果发现,灵芝菌丝体热水萃取物对癌细胞转移肺部的抑制效果,几乎与接受化疗的老鼠一样好,10只老鼠只有2只转移,而且老鼠较活泼、毛色好、寿命长且肿瘤较小。

反观控制组(没有接受任何治疗的病鼠),注射癌细胞一个月以後就长出肿瘤,很快就呜呼哀哉。至於接受化疗的对照组老鼠则是体型明显瘦小、长不好,连代谢药物的肝脏也萎缩成一团。「很明显的,化疗药物能杀癌细胞,也会伤害正常细胞与器官,相对的透过免疫系统抗癌的灵芝就没有这个问题,而且口服灵芝也有效,只是需要比腹腔注射多三倍的剂量才能发挥相同的肿瘤抑制作用。」李旭生分析。

  

提供原料,与多位学者合作

此项研究成果一出,彷佛丢一颗石头到池塘里,激起阵阵涟漪。台湾早期的免疫学专家成功大学教授翁舷志,看到上述发表在《中华民国癌症医学会会刊》〔5(3), 22-28, 1984〕的研究报告後主 与素昧平生的李旭生联系,表示希望拿李旭生的灵芝作进一步的研究。

原来李旭生实验用的灵芝材料,是他自己从野生灵芝分离比对世界各地已有的菌种後,人工培养而得,这项能力主要是拜过去培养黄麴菌的经验之赐,他甚至为了筛选出好的灵芝菌种,还特别到食工所受训,其目的无非是希望确保材料来源的稳定。

就像翁舷志当初找他一起研究灵芝的理由:「我可不希望今天拿到的材料和明天不一样。」这是研究人员向坊间店家 买材料必然得冒的风险,这个风险很可能让亮丽的研究成果因为无法「再现」(以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材料重覆实验而得到同样的结果)而功亏一篑。

翁舷志与李旭生的合作,为台湾早期的灵芝抗癌研究再添一笔:不论是以口服、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方式,对於不同品种的小鼠,乃至各种罹癌的病鼠,灵芝都有提升自然杀手细胞的功效(翁舷志等,1989)。

夏威夷大学的日本学者E. Furusawa也来向李旭生取经,他的研究证实,灵芝可延长肺癌(Lewis lung carinoma)小鼠的存活时间:未接受治疗的控制组小鼠都死了,灵芝组竟还有70%的小鼠存活(E. Furusawa等,1992)。

差不多同一时候,现任台北市卫生局局长宋宴仁在担任阳明大学生医科助教期间,也曾拿着李旭生的灵芝到台北荣总及阳明大学医学院教授王声远的实验室学习免疫实验的操作。二、三个月後,宋彦仁透过人类骨髓白血病细胞HL-60观察到灵芝提升免疫的潜能,而这个实验结果也意外促成李旭生与王声远的合作,让原本互不相识的两位科学家,一个负责提供材料(灵芝多醣萃取物PS-G),一个负责免疫功能的研究,共同为灵芝多醣的免疫调节功能与抗肿瘤机制写下新页(Lieu CW等,1992;王声远等,1997)。

依循此模式与李旭生合作的学者还有很多,包括阳明医学大学口腔解剖学科医师黄禳基(1991)、清大辐射生物研究所教授郝道猛(1995)、台大药理学研究所教授林婉婉(2002-2003)、台大医事技术研究所教授林淑萍(2002-2003),以及台大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教授江伯伦(2005-2006)等等都是。

其中江伯伦的研究团队更是透过李旭生提供的PS-G,在2005年首度证实,灵芝多醣能透过树突细胞表面的受体启人类树突细胞的免疫反应,而提高树突细胞与整体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林郁里等,2005);此项作用後来也在 物体内受到证实(林郁里等,2006),人类揭开灵芝调节免疫机制之谜在此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除此之外,1987年李旭生还曾在阳明大学传统医药研究所教授崔玖与阳明医学院创校院长韩伟的引荐下,向当时的行政院国策顾问李国鼎,针对灵芝抗肿瘤功效做了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并建言以灵芝取代渐趋势微的洋菇,发展台湾农业经济,以灵芝作为台湾生物科技发展的重点与国际竞争。

Lee SS-2006-3s

李旭生教授自制的灵芝原料亦提供给台湾多位学者做研究。(摄影/杨文卿)

 

研究灵芝,退而不休

二十多年来,李旭生对於灵芝研究的投入从没间断,即使去年自阳明大学退休,他还是每天与灵芝为伍,以阳明大学育成中心研发执行负责人的角色,认真扮演起业界与学校建教合作的窗口。

在他现在的办公空间里,各项萃取、浓缩设备一应俱全,里面有一个温控的房间专门用来栽培灵芝菌丝,以继续提供其他学者做研究;还有一整面墙用来摆放灵芝标本,数种台湾野生灵芝的美丽姿态就在李旭生的巧手下化瞬间为永恒。办公室还有几个角落点缀着他信手拈来结合了灵芝标本与佛像的艺术品,那通常是他一个人坐下来喝茶随兴把玩的杰作。

他是真心喜欢灵芝的。李旭生说,光是闻到灵芝的味道就觉得很开心;而一般民众吃灵芝後的经验分享、实验室里正面的研究结果,则是他持续灵芝研究的 力来源。在他认为,灵芝的最大价值在於临床上可用,同时对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有效,不过要将这个传统中药发扬光大,则必须有持续不断的科学研究作後盾。

「发表一篇文章,就像丢一块石头到池塘里会引起波 ,但过一段时间又会恢复沉寂;如果能持续丢石头到池塘里,水的波 就能绵延不断。」这就是为什麽李旭生在自己研究灵芝外,也乐於提供材料给其他科学家研究的原因。

比起曾经损伤李旭生肝脏的黄麴菌,灵芝显然要有建设 得多了,不仅成就了他的学术生涯,也改善了他的肝病。他自成一格的横向联盟策略,让他在灵芝学界成果丰硕,也为台湾的灵芝研究写下许多历史。如果少了李旭生的参与,台湾的灵芝研究可能会少了很多精彩。

art

李旭生将灵芝标本与佛像结合,成为独树一格的艺术品。(摄影/杨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