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COVID-19快速康复:没有发高烧、喉咙痛和呼吸困难,一定是灵芝的功劳!

发布时间: 2022-06-06 21:31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好友的染疫经验让我深刻体会,与病毒和「平共」存的关键不是生理年龄而是「免疫年龄」。正因有灵芝对免疫功能的固本培元,年近五十的她才能在遭遇COVID-19挑战时,速战速决(发病轻而短)、全身而退(没留後遗症)。

采访撰文/吴亭瑶

20220606-1new3

 

2022年4月29日晚上,和我同样出生於1970年代台北的青梅好友Line给我「COVID-19快筛出现两条线」的照片,说她确诊了。

从她身体出现的相关症状,加上台湾在3月下旬进入Omicron社区传播後本土新增COVID-19病例於4月28日突破万人的情况来看,想必好友应该是感染了当前最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Omicron无误。

那时指挥中心还没规划COVID-19视讯门诊,要被「正式确诊」和取得对症药物的唯一途径就是去医院做PCR。由於没有力气自己走到医院,也不想搭车害到别人,好友因此决定待在家里自我隔离、自我照护。

所幸整个居隔期间(当时的规定是十天)一切顺利,从前两天的全身酸痛、头痛欲裂,到第三天之後像开了绿色通道般的快速改善,让平常即以灵芝保养、染疫期间更加量服用的好友,对灵芝大表肯定:「灵芝让我不会那麽不舒服和难受,我的症状和别人比起来都算是轻多了,这一定是拜灵芝所赐。」

 

【第一天】发病:像流感般的全身酸痛+前所未有的头痛欲裂

根据好友的自我记录,前一天都一切正常,但4月29日早上一起床就有种说不出的疲累感,头重重的,喉咙怪怪的不太舒服,打电脑时觉得手臂和背部有酸痛感,和以前得流感的感觉如出一辙。

十一点左右觉得实在是太困了,又回到床上躺了一会儿,但翻来覆去怎麽都睡不着。临近中午做了第一次快筛,虽是阴性,但强烈的全身酸痛感让她直觉应该不是确诊就是重感冒了。

下午全身持续酸痛乏力,头痛愈来愈强烈,身体也感觉热热的,当天全程都有量体温,但最高就到36.8度,没有再高。到了晚上,头痛欲裂的程度已超过有生以来的记忆,整颗头彷佛就要炸开一般,心跳增至每分钟85下(平常心跳只有六十左右),恶心感也愈益强烈。

晚上九点半做第二次快筛,果不其然验出了两条线。由於已经有了「阳性」的心理准备,所以内心并无波澜,只是更加明白持续了一整天的「痛」应该没那麽容易打发,於是乖乖给自己喂了一颗普拿疼。

头痛和全身酸痛的感觉终於减轻一点,半小时後心跳终於回到正常的每分钟六十几下,恶心感也比较没那麽严重,好友因此推测心跳加快和恶心感应该是疼痛引起的连带反应。

由於深知营养在此时的重要性,好友即使全天没胃口,还是很努力的吃了两顿饭。至於她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使用至今的灵芝A【注1】,则是从原本的每天1包(内含6颗胶囊)增加到早、中、下午、晚、睡前各1包,晚餐餐前那次多加6颗花粉(每颗胶囊含500毫克天然蜂蜜花粉),晚上睡前那次则再加上另一种灵芝B【注2】,也是6颗胶囊。

所以前後加起来,好友在发病第一天就吞了36颗灵芝胶囊,使用的药物则有普拿疼——晚上九点半吃第一次之後,必须每隔五个小时吃一次,不然头实在太痛了。

20220606-2new

 

【第二天】虽然很不舒服,仍能勉强撑完五小时半的线上课程

再过两个多月就满五十岁的好友,已身处「COVID-19中重症和死亡高危险群」的边缘。但或许是去年七月打过的两剂疫苗还有保护力,又或许是没有任何慢性病和肥胖问题的拖累(BMI和体脂肪都超正常),更可能是灵芝的加持……总之,当我隔天傍晚Line她「有没吃饭睡觉」,她竟回我正在上一门法律相关的线上课程,「上完就会去睡……」

课程中除了要听教授讲课,还要和同学分组讨论,换成其他确诊者应该早就弃械投降了吧!没想到她竟能挺着脑袋、撑住眼睛、强打精神地坐在电脑萤幕前(因为萤幕镜头必须全程打开)从下午一点撑到晚上六点半,令惊呆了的我也只能给她按赞加分享:「果然顽强,等你好了再接受我采访嘿~」

看到我没良心的挖苦,她回我一张哭笑不得的表情胋。因为第一天有的全身酸痛、头痛欲裂、疲累乏力、没胃口、恶心感……一样都没少,甚至还有点低烧,只是最高就到37.2度,没有真正烧起来,但心跳会跟着起伏——体温高一点心跳就快一点,等体温降下来心跳才又正常。

顶着这样的身体状况上着必须烧脑的课程,而且还要持续五个半小时,当她上完时真的有种「快挂了」的感觉。事後问她何必这麽拚命,她说因为她希望自己能够尽力而为,有始有终。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吧!但想要一边与这个「虽然多是轻症,但也会把人搞得非常不舒服」的病毒拉锯,一边坚持自己的坚持,肯定不是光靠意志力就能两头兼顾,还需要给身体添足燃烧的本钱,才能办到。

所以,这一天虽然还是没有食慾,好友仍旧强迫自己一天吃两餐,再怎麽吃不下至少也会喝鲜奶补充蛋白质,并且很有意识的喝很多水,帮助身体代谢(所以一直上厕所),然後就是能睡就睡。

普拿疼仍维持一天四次,灵芝则是一天六次,每次剂量都是「1包(灵芝A)加6颗(灵芝B)」,另外再搭配4~5颗花粉。由於花粉含有多种胺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尤其是B群)和矿物质,所以好友把它当成天然营养素以补充病中饮食的疏漏。

 

【第三至五天】缓和期:全身酸痛和头痛改善,主症状转为头晕、咳嗽和痰

撑过前两天难受的高峰期,好友的病程从第三天进入另一个阶段:全身酸痛和头痛逐渐改善,主症状转为头晕、咳嗽和痰,并伴随短暂的腹泻和鼻塞。根据她的记录:

第三天(5月1日)体温(37度以下)、心跳和血压都很正常,虽然身体和头还是会痛,但已经没那麽痛了,普拿疼吃两次即可。不过还是没有胃口、有恶心感,也没什麽力气,开始出现轻微咳嗽和痰,早上和下午还各拉一次肚子。一整天下来什麽事都不想做,只有一直喝水、睡觉和补充灵芝、花粉(次数和剂量同前一日)。

第四天(5月2日)身体和头不痛了,不用再吃普拿疼,但头会晕,整个人蒙蒙的,做点家事就感到累,甚至会喘不过气(但没动就没事),所以大部分时间还是只能多休息、多喝水。咳嗽和痰的症状持续,喉咙有点不舒服(但不是痛),鼻子也有点塞,但鼻塞大概只持续了半天(从下午到晚上睡前擦点薄荷油)就改善了。这天的灵芝减为五次,每次剂量仍维持「1包+6颗」搭配4~5颗花粉。

第五天(5月3日)的症状只剩头晕、咳嗽、有痰和喉咙不太舒服。因为没什麽精神,所以生活作息还是以「一直喝水和睡觉」为主,灵芝和花粉则减至四次,每次剂量不变。

 

【第六至十天】恢复期:精神、胃口、体力恢复,咳嗽渐改善只剩痰

如果说前五天是免疫系统和病毒激烈搏斗(第一至二天),并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後清理战场(第三至五天),那麽从第六天起应该就进入恢复阶段了,因为在这之後精神、胃口、体力明显好转,到了第八天咳嗽也没了,只剩下痰。

第六天(5月4日)没再头晕和喉咙不适,但仍有咳嗽和痰。服用亲友送来的清冠一号1包,灵芝的服用次数降为三次(其中一次吃1包,另两次各吃6颗),花粉也减为早上起来和晚上睡前各一次(每次4颗)。

第七天(5月5日)除了咳嗽和痰,其他没什麽症状了,精神比较恢复,也比较有食慾。服用清冠一号1包,灵芝和花粉的补充次数和剂量同前一天。

第八天(5月6日)除了痰,其他没什麽症状,大概好了八、九成,胃口好了,服用清冠一号1包,灵芝和花粉的补充次数和剂量则同前一天。

第九天(5月7日)除了痰,其他没什麽症状,做家事不会觉得累,自觉好了九成。灵芝减为一天两次(其中一次是1包,另一次是6颗),花粉也减为早上起来一次(5颗)。

第十天(5月8日)有痰,其他没什麽症状,基本都恢复正常了。灵芝和花粉剂量同前一天。

 

【第十一天】居隔期满,快筛阴性

第十一天(5月9日)情况同前一天,快筛结果转为「阴性」。

在这之前两天(5月7日),中央流行指挥中心宣布新的居家照护确诊个案解隔条件:「距发病日或采检日已达七天,无须采检直接解隔……」但因为此规定并不适用5月8日之前的确诊者,所以好友还是决定按照先前的规定,乖乖在家关满十天,再於第十一天用快筛确认自己已经不具传染力。

居隔期间她并没有急着想知道有没有转阴而每天快筛,因为只要身体还是不舒服,即使转阴也没意义,还不如专心养病,等解隔离的时间到了,身体恢复了,通常也代表体内病毒被消灭得差不多了,这时再用「阴性证明」让自己安心、让关心她的人放心,应该更为务实一些。

 

【残余的「痰」】把减量的灵芝再加一点回去,才釜底抽薪

最後要再补充一下好友在痊癒之後残存的「痰」是怎麽消除的。

「痰」的生成其实是身体的保护机制,它是由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主要目的是把进到呼吸道的尘埃、病毒、过敏原等异物排出体外。换句话说,染疫康复後虽然已经检测不到病毒,但体内可能还残存着极少量的病毒余孽或等待处理的病毒屍体,所以才会在痊癒之後还一直不断生出痰来。

5月9日快筛阴性的好友,直到5月17日我和她联络时,仍有痰的症状存在。这段期间虽然每天都有好一点,但就是无法完全根除。当时好友已把灵芝降至一天1包(灵芝A)的保养量,经我一问,她觉得应该再多吃一点,於是当晚就额外补充6颗灵芝胶囊(灵芝B)。

隔天(5月18日)早上,感觉痰基本上都没了,可是到了中午又故态复萌,所以她决定中午和晚上都额外补充「6颗灵芝」,早上就维持原本的保养量。就这样持续吃了四、五天,痰才彻底消失;当她再度将灵芝减至一天一次的保养量时,痰也没有再「生回来」。

20220606-6

 

【个人感想】心中不害怕是因为有信仰,症状不严重肯定是因为有灵芝

问好友生病过程中会不会感到害怕,她说自己信仰佛教,相信生死有命福祸在天,但尽人事其他就听命佛祖安排,所以一点都不感到害怕。而其尽人事的方式就是多喝水、多睡觉、多补充营养,以及多吃灵芝。

比起其他人感染Omicron的人——不管是认识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还是被新闻报导出来的名人,抑或其他在网路上分享染疫经验的热心人士——好友觉得自己的症状相对轻很多、少很多,也好得快,如果不是灵芝的功劳,还真不知作何解释。

「我朋友的哥哥确诊,第一天的症状就有鼻塞,呼吸困难,躺下无法呼吸,喉咙吞咽非常疼痛。我看别人都是说会发烧、喉咙超痛、呼吸困难,可是我都没有。」好友在回我的Line中如此表述她与别人的差异。

另一个让她颇有感触的是,朋友转发给她的「振兴医院院长魏峥5月15日PCR确诊,亲写抗疫性给员工」的新闻(经即时查核为真)。

报导提到,一度发烧到38.5度的魏峥在信中表示,这次感染比较特殊的症状是喉咙发炎,痛到连喝水都不行,以至於生病时最需要注意的「水分供应充足,药物使用无虞,充分的营养补充」都成了困难的事。监於院内许多员工染疫,他於是根据个人经验,提供一些饮食和用药的参考。

从他的信中可知,一般人染疫有多不舒服,相较之下,好友毋须忍痛饮食喝水、药物也只用了普拿疼的好友,实在是幸运多了。

振兴医院院长魏峥给医院染疫同仁的参考

1. 比较不刺激又容易下咽的滑润食物:木瓜牛奶(少糖)、原味优格、豆花、布丁、蒸蛋(不要太咸)、白煮蛋蛋白、橄榄油或苦茶油等。水分要充分补充才能化痰,清水容易呛到的话,可以木瓜牛奶或豆花代替,吞服药物时亦然。

2. 药物:退烧止痛首用普拿疼(本院名称depyritin),每天不要超过五颗,但它不具消炎作用,因此对喉咙严重发炎者,celebrex的效果可能更好,但每天不要超过两颗。Brown mixture则可以止咳化痰。

若有自己无法处理的状况,尤其是有呼吸困难的情形,请马上来挂急诊。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地渡过这次的疫情。

(上述内容节录自振兴医院院长魏峥给医院同仁的原始讯息,资料来源/台视新闻网

 

【症状量化作比较】灵芝的确有助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加速康复

在魏峥院长致内部同仁讯息稍早之前,好友还收到网路上疯传、经资策会核实为真的《资策会的人确诊後制作的纪录很详细可留着作参考2022-04-26_Covid-19确诊纪录.pdf》(後更名为:2022-04-26_Covid-19确诊纪录_更新版)。

制作这份简报并将简报公开分享的资策会确诊者,主要目的在告诉大家,确诊并不可怕,多数像感冒一样。由於其染疫时间和好友相近,对於染疫期间的症状推进、严重程度都记之甚详,而且也是靠自己的力量康复(包括:多喝水、营养均衡、补充维生素尤其是C、喝蒜末姜丝茶等),让我不禁想把他与好友的经验做比较,看看有吃灵芝和没吃灵芝的差别。

我於是以资策会确诊者制作的症状分级列表为蓝本,将COVID-19症状用分数量化(症状严重程度「微」1分、「轻」2分、「中」3分、「重」4分),把他与好友记录到的每日症状进行评分;同一症状在同一天内若有程度变化,则取较严重那次计算;几个资策会确诊者没有、但有出现在好友身上的症状,我也请好友依其感受到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加总的分数愈高,代表当天的症状愈多或愈严重。

结果发现,虽然资策会确诊者和好友从COVID-19症状开始出现的第一天到第十天都是十二种(七种相同,五种不同,详见文末附表),但因为严重程度和出现频率的差异,让两者发展出很不一样的「症状推进曲线」(如下图)。

20220606-3

 

曲线的变化趋势让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两人的免疫系统虽然最後都战胜了病毒,但一个打得很挣扎,一个却赢得很乾脆。由於後者(友人)的生理年龄比前者「老了」十八岁,因此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或许只能归因於个人体质,也就是个人免疫功能应对Omicron病毒的老练程度不同。而这个不同,很可能就与「平常就持续在用、抗疫时更加量用」的灵芝息息相关。

 

【关於清冠一号】错误示范&正确认知

染疫期间,好友也有使用「清冠一号」。这其实是亲友送给她的关心,而亲友取得的管道,则是疫情爆发初期客户私下送来以备不时之需的「战备物资」。

由於当时好友已经进入恢复期,症状只剩咳嗽、有痰,所以她只拿了三包意思意思,在发病第六至八天各使用一包,当作热茶保养喉咙和补充水分。事後问她有何个人体会,她表示「没什麽特别的感觉,就觉得茶蛮好喝的,心里也觉得喝了身体会比较舒服吧!」

必须说,不管是我,或好友、好友的亲友、好友亲友的客户,对於清冠一号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只知道很多确诊者想吃还不一定吃得到。直到我为了写这篇文章进一步查阅资料时,才赫然发现原来我们都做了错误示范(其实上网随便一搜就有,可是一旦陷入想当然耳的情境时就都没想到要查)。

清冠一号的正式名称应为「台湾清冠一号浓缩制剂」,此为黄芩、鱼腥草、北板蓝根、栝楼实、荆芥、薄荷、桑叶、厚朴、炙甘草及防风等十种中药材以特定比例、特定制程做成的中药标准复方水煎剂,由卫福部核准专案制造(核准制造期间至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解散日止)。

其为「须由中医师处方使用的药品」,民众须经医疗院所或诊所的中医师诊断临床症状才能取得。其可用来治疗新冠肺炎(COVID-19)无症状带原与初发作症状(轻症)者,但不能作为预防保健使用。

由於清冠一号的作用机转是抗病毒(阻止病毒入侵细胞、干扰细胞内的病毒复制)与抗发炎(抑制肺泡巨噬细胞分泌发炎激素),因此标准用法是在症状开始头三天或确诊七天内投药,并且持续使用五天,体重满四十公斤的成人每天标准用量为三包(每包10克以250~300㏄的温开水冲泡後温服)。若症状在五天内大幅缓解即可停药,若未改善再由中医师评估是否再追加一个疗程。。

所以,清冠一号就如同中药版的抗病毒药,是治疗轻症的方便药而非养生茶,需医生处方,有适应症、投药时机、使用禁忌和副作用,当确诊或发病进入中後期才来服用,不仅英雄无用武之地,还可能因为该方药性偏凉而造成肠胃不适。

综合上述可知,好友在发病快满一周才服用的那三包清冠一号,最多只能当成暖心爽口的安慰方,其对病情的恢复并无实质助益,更与灵芝性平无毒、固本培元、防未病也治已病的「通用」性质明显不同。

20220606-5

 

【与病毒和平共存的关键】不是生理年龄,而是免疫年龄

好友从小就有药物过敏体质,目前经她以身试药知道吃了会有危险的就有:Penicillin(盘尼西林)、Ampicillin(安比西林)等抗生素,Aspirin(阿斯匹灵)、Pyrine(比林)、Voren(非炎)、Clinoril(甘乐利)、Poston(博疏痛)等消炎止痛药,以及抗胃肠道痉挛的Buscopan(补斯可伴)等等,普拿疼是少数她可以吃的药。

在没遇到灵芝之前,独自一人在外工作打拚的她,经常得靠着「坚强的意志力」和「虚弱的自癒力」撑过各种大大小小的感冒,承受比别人更多、更久的不舒服。所幸自十五年前开始用灵芝养身健体之後,感冒在她身上已不常见,即使偶有发生也都能轻骑过关。

或许正因有灵芝的长期调理,好友的免疫系统不只训练有素,免疫功能和免疫反应也被调得进退有据,所以这回在遭遇Omicron挑战时,才没有发生发炎反应过与不及的困境,或陷入发炎反应停止不了或攻错对象的紊乱状态。

之所以觉得「平常以灵芝固本培元」比「染疫时大量补充」更为关键,是因为身边另一位二十多岁、每周上健身房、已打三剂疫苗的年轻朋友,平常灵芝吃得断断续续,五月初快筛阳性时虽立马抱佛脚,加量开吃後也感到明显改善,整体上仍比我那位好友严重得多也拖得久;即便後来快筛结果如期转阴,但是咳嗽卡痰、鼻涕狂流、易累易喘的症状还是持续存在,让我不禁担心他可能已经发展出俗称「长新冠(long COVID)」的後遗症,也让我更加坚信「灵芝平常就要吃,免疫平常就要调」真的很重要!

所以不是生理年龄,而是「免疫年龄」才是我们与病毒共存时,不会任由病毒虐你千遍也不厌倦,而能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的关键。

免疫功能和免疫反应不仅会因先天体质而有差别,也会随年纪退化,还会被既存於体内的慢性病、代谢异常、内分泌失调所干扰,更会随时受到情绪、压力、饮食、作息、劳动......影响而波动,所以生理年龄和免疫好不好不一定有绝对的相关性,重点还是看你有没有用对方法在每一天的日常中维护免疫。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诚如台大许瑞祥教授〈被「清零」保护的温室花朵,该如何解套?〉〈马奇诺防线如果失效,该怎麽办?〉两篇文章中所言:

感染是机会问题,
被感染後会不会发病,会不会重症,
就看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够不够周延。

所以固本培元的东西很重要。
所谓的固本培元,
就是让你原本的免疫系统可以均衡发展,
可以每天吃一点,
就能锻链你的免疫系统,
让它随时保持在一个
比较稳定、比较平衡、比较全面的状态。


好好照顾自己的免疫系统,才是抗病毒的根本。我的确诊好友已经做了速战速决(发病轻而短)、全身而退(没有後遗症)的良好示范,而有更多我所认识的长期以灵芝保养的不同年龄层的朋友,则是「密接却未感染」的好榜样。

灵芝让我们比别人拥有更多的幸运。愿这样的幸运,也能发生在你身上。

20220606-4new

 

分類: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