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芝正茂,采芝正当时〕辽宋元明清采芝仙,祈祥纳福祝安康

发布时间: 2018-07-01 13:17

不同的采芝况味,相同的仙芝献瑞,穿越千年的时空,不变的祈祥纳福祝安康。看完古画里的采芝仙,也给自己来趟「追本溯源」的灵芝农场之旅吧!因为真正的好灵芝不会只存在文宣里,而是能够亲眼看见。一睹灵芝芳华,炎炎暑气全消,日後每回食芝,别有一番祥瑞滋味在心头。

文/吴亭瑶

 

从春雨纷纷的清明,来到阳气勃发的炎炎夏日,灵芝已从初出茅芦的乳白色原基,蜕变成风华正茂的如意祥云,正是一探灵芝芳华的最美季节。

相较於现代人可以郊游般地轻松寻芝访芝,古代人可就辛苦了。深入山林寻觅数日还未必有所斩获,因为饱满的野生灵芝如此稀少,即使有心,也难遇见。

所以古时候能够采得灵芝,可真是好运气加好福气,不仅有望一圆「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梦想,更是诸事吉祥、万事如意的好兆头。

既然凡人采芝不易,那就交给神仙吧!毕竟在道教的长生世界里,「食芝」是修炼成仙的重要过程,也是得道神仙的生活方式,因此「采芝」理所当然成了神仙生活的日常。

於是,一把锄头(采芝)、一只筠篮、数朵灵芝,外加葫芦(象徵悬壶济世的「医药」,也象徵谐音的「福禄」),就成了历代画家想像仙人采芝的常见元素。也有画家别出新裁,让仙人只带着扫帚潇洒采一回。

不同的采芝况味,相同的仙芝献瑞,穿越千年的时空,不变的祈祥纳福祝安康。

看完古画里的采芝仙,也给自己来趟「追本溯源」的灵芝农场之旅吧!因为真正的好灵芝不会只存在文宣里,而是能够亲眼看见。

一睹灵芝芳华,炎炎暑气全消,日後每回食芝,别有一番祥瑞滋味在心头。

 

辽/神农采芝

20180701-6

这幅画可能是看过人最多的一幅「采芝」画作,其源自宋代北方的辽国(契丹国),而且还是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全木结构建筑──山西应县木塔的佛像里被发现的。

正式名称为「佛宫寺释迦塔」的应县木塔,建於辽清宁二年(1056年,北宋第四代皇帝仁宗期间),1974年木塔实施加固工程时,於木塔第四层主像释迦牟尼佛像内发现一批刻经、绘画等文物,其中就包括这幅彩绘作品。

画中人物脸部饱满,肩披兽皮,腰围叶裳,赤脚行走於山石间;右手举灵芝,左手荷锄头,背上竹篓装满刚采集到的灵芝与药草,木杖上则系有草帽和葫芦。古代道家习惯以葫芦盛装丹药,因此「悬壶(葫)」有医药的象徵。

有研究者认为,画中描绘的正是遍尝百草的神农。其手持灵芝之举,突显出灵芝在百草中的特殊地位。事实上能与教导众生解脱苦难、究竟涅盘的佛陀放在一起的有形之物,必定有其奥义。也许,画这幅画的人(或把这幅画和刻经一起放在释迦牟尼佛内的人),正想用灵芝代表的「如意」,呼应菩萨的「有求必应」相呼应呢!(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宋/麻姑采芝,酿酒献寿

20180701-1

这幅画作是宋高宗、宋孝宗时期(南宋第一任和第二任皇帝,1107-1189)的宫庭画家马和之的作品。其为御前画院十人之首,独创「柳叶描」,笔法飘逸、着色清淡,自成一家。

画中女子麻姑是道教的神仙人物,最早出现在东晋葛洪(284-363)的《神仙传》里,原为善良勤劳的平凡姑娘,因累积功德得道成为女寿仙。时年五百多岁的她,已三次见证「东海变桑田」。

书中形容麻姑「十八九许,顶中作髻,余发散垂」且「手似鸟爪」,通过马和之的细腻笔触化幻如真。画中麻姑肩荷锄、挂筠篮,篮里盛满了各色灵芝,锄柄上还悬挂一长串的葫芦,述说的是「三月初三王母娘娘诞辰,麻姑来到绦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献寿」的故事。

此时的葫芦,既是盛酒工具,更是「福禄」象徵,加上灵芝的「长寿」寓意,使得这幅麻姑采芝酿酒献寿图,成了祝福女性长辈生日快乐的最佳贺礼。

(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画作品名/宋马和之画麻姑仙像,画轴上方是清高宗乾隆以楷书记述「麻姑得道成仙故事」的题跋)

 

元/女仙采芝,猛兽护航

20180701-2

这幅传自元代、无作者落款的画作,也是以「由人修炼而成」的女仙为主角,比较特别的是,除了锄头、笉篮、葫芦、灵芝之外,还多了两只猛兽护航,宛如另类的「美女与野兽」。

只见高髻素衣、慈眉善目的女仙盘坐在圆垫上,手持毛笔,膝前放置贝多罗叶,彷若正要书写经文、传道弘法。本应凶恶的青狮与白虎,温驯地伏侍两侧,眼神充满敬畏,显示女仙道行之高,连此等猛兽都能降服。

(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画作品名/元人画仙女)

 

明/采芝献寿,仙鹤相随

20180701-3

这幅采芝仙一度被视为五代南唐画家王齐翰的作品,然而粗放的笔触张力、强劲的线条转折,迥异於王齐翰擅长的细腻工笔,而且五代时期的画家也无此画风,後来经过考证,判定应出自明代中期浙派大师吴伟(1459-1508)画派。

画家在锄头、笉篮、灵芝、葫芦的基础上,加入「手捧仙桃」、「仙鹤随相」与刚毅豪迈的采芝仙一唱一和,不仅增添戏剧效果,更与葫芦的「福禄」、灵芝的「不老延年」相互呼应,此画作为祝寿贺礼的美意呼之欲出。

〔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画作品名/明佚名(旧传五代王齐翰)采芝仙〕

 

明/仙子采芝,笑看人间

20180701-4

相较於其他采芝仙「行头很多」,明末画家张翀画的采芝仙显然是「断舍离」的先行者:只见蓬头仙子侧身扶帚而立,腰际系着数朵刚采到的灵芝,炯炯眼神静定地遥望远方,一副了却人间多少事的从容,一份笑看天下古今愁的洒脱。

出身江南的张翀於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完成这幅作品,从清顺治二年(1645)还有他的画作来看,张翀画采芝仙的时候还很年轻。虽然涉世未深,但那时的他也许已经感受到「皇帝为灵芝延年神仙之效而疯狂,百姓、官员为获取奖金或官位到处搜刮灵芝而奔忙」的夸张,所以才会画出这麽一个看透世间的采芝仙。

(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画作品名/明张翀画采芝仙)

 

清/蓝采和采芝,潇洒走一回

20180701-5 

此画作者为乾隆时期最擅释道人物的宫庭画家,严宏滋之手。其笔下的采芝仙子走的是「清新休闲」风,虽无文字说明画中主角是谁,但从仙子双髻童颜、男女气质兼容并蓄、衣着随性系长腰带等特征,似乎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里的蓝采和,有着某种相似性。

八仙是道教重要的神仙人物,均为凡人得道成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少、富、贵、贫、贱,蓝采和即是「少」的代表。其乘酒即兴而作的歌赋,「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就如同画中仙子超然淡定的态度,都在告诉芸芸众生,世间本来多变化,何不潇洒走一回!

(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画作品名/清严宏滋采芝仙图)

 

清/乾隆采芝,僮子随侍

目前典藏於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弘历采芝图轴》(请上国立故宫博物院或北京故宫博物院网站查看原图→弘历采芝图弘历采芝图),也和上述一系列采芝图一样,都有锄头、笉篮、葫芦、灵芝等基本元素,主要差别在於采芝人数增为两人,还多了一只象徵「禄」的鹿。

重点就在这名「采芝仙」非一般人也,而是乾隆皇帝二十三、四岁还是宝亲王的时候(雍正十一至十二年间,1733-1734)。正因为身份太尊贵,所以劳力的事就交给身旁的小伙伴,自己只要手持灵芝如意,意思意思就行了。

乾隆可说是史上最喜欢在画里面玩变装游戏的帝王人物,也因为他的「乱入」,为这一系列仙气逼人、虚无缥缈的采芝画作,平添不少趣味和人味。此画的执笔者正是出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庭画家的郎士宁。

.............................................................................................................................................................................

连出生帝王家的「弘历太子」都在采芝仙的角色里,玩得不亦乐乎了,身处交通便利时代的我们,也该移动屁股,走进灵芝农场,去看看你吃的灵芝到底是种在哪里、长在哪里。因为真正的好灵芝不会只存在文宣里,而是能够亲眼看见。

如果有业者故弄玄虚,说他们家的灵芝种在遥不可及的「国家公园」或「森林保育区」,听听就好,因为那些地方怎麽可能让你种灵芝?那只是他们不想让你知道他们家灵芝「来源不明」的最佳拖词。

 

 ★文章为作者原创,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但欢迎以「连结网址」的方式友善分享,请注明作者、出处与图片来源,并保留文章「从标题到参考文献」的完整性,请勿将图文移花接木、占为己有,或与商品、商业行为连结。

 

分類: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