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的《Nature(自然)》期刊登出了一篇临床研究报告,指出某个抗体新药能减少初期阿兹海默症患者脑部的类淀粉蛋白沉积,广获国内外媒体大幅报导。这项研究成果到底为阿兹海默症的治疗带来哪些「希望」?对於长期关注灵芝应用的我们,又有什麽启发?
文/吴亭瑶
关注医疗新闻的朋友,这两天应该都有看到一则关於「抗阿兹海默症新药」的新闻,颇受国内外媒体关注。消息指出,由美国一家生物基因公司研发的人类单株抗体药物 aducanumab,能有效清除阿兹海默症初期患者脑中的类淀粉蛋白(amyloid-β,简称Aβ)沉积,可望为目前仍属无药可医的阿兹海默症带来治疗的希望。
这项在今年(2016)8月31日刚荣登在《Nature(自然)》期刊的临床研究成果,乃建立在165名自愿受试者之上:他们被随机分成几组,每个月静脉注射一次不同剂量(1、3、6或10 mg/kg)的新药 aducanumab 或安慰剂。整个试验为期一年,研究者会定期透过正子(放射线)脑部电脑断层扫描,检测受试者脑部淀粉蛋白斑块的变化,并透过临床上专用的智能测验,评估患者认知障碍的程度。
原本这项试验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了解该药用在人类身上的安全性,而不是为了探讨它对阿兹海默患者的脑部或认知有多少帮助,结果却意外发现,注射新药(不管任何剂量)的患者,比起注射安慰剂的患者,其认知退化的速度比较缓慢,脑部的类淀粉蛋白斑块沉积也比较少,而且效果与「注射剂量」和「持续注射的时间」呈正比。
美中不足的是,只有125名受试者走完试验全程,中途退出的40名受试者,其中有一半是因为药物引起的不良副作用而无法继续。这些副作用主要是类淀粉相关的影像异常(amyloid-related imaging abnormalities)引起的血管性脑水肿和头痛,和药物剂量呈正相关,但通常在持续一段时间後就会自行消失。
由於注射安慰剂的患者并无出现此类副作用,因而研判应是类淀粉蛋白斑块在清除过程中所造成。其实,即使是全程做完试验的新药受试者,也有人出现头痛、焦虑、呕心、腹泻、便秘、咳嗽、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副作用,所以就看个人在疗效与不舒服之间,能否继续下去。
具有细胞毒性的类淀粉蛋白斑块,被认为是阿兹海默症患者失智的致病关键。虽然大多数老人的脑部都有淀粉蛋白斑块,但这些斑块在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脑里却显得特别得多。通常类淀粉蛋白斑块需要经过二十年的累积才会让人出现病徵,因此可以在一年内将这些有害的东西清除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相当鼓舞人心。
事实上该机构之前的动物实验即证实,这款「抗体」型式的新药可以在注入静脉之後穿透脑血管屏障,直接进到脑部捕捉「抗原」(即类淀粉蛋白斑块),进而诱使吞噬细胞将此异物清除。
虽然成效非凡,却也有其他学者表示,要说这款新药有效还太早,除了因为这还是第一期临床试验的初步姞果,更主要是因为很多实验新药刚开始用起来都「很有希望」,但最後还是以失败收场。而且关於该药是否真能减缓认知衰退,目前似乎也有一点争议──有些学者批评该机构的研究者过度解读智能测验的结果,但也有临床医师认为试验结果振奋人心,让他想推荐病人接受新药实试验。
可以确定的是,未来若真有药物能够有效改善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认知能力,就有扭转阿兹海默症局势的可能。这是目前医学界最汲汲努力,却仍力有未逮的目标。
目前这家生物基因公司已开始进行2,700人的第三期临床试验,预估最快2020年就能看到更明确的结果。
看来这款极具潜能的新药,要从梦想真正落实人间,至少也是五年、十年以後的事,而且必须用注射的,每个月须注射一次,还可能伴随不良副作用或不适反应。
相较之下,已在动物实验证实可以用吃的方式「减少脑部类淀粉蛋白沉积」和「改善失智症动物认知、学习能力」而且「安全性高」、「几无副作用」、「从以前吃到现在还一直在吃」的灵芝,是否更值得令人期待?
回头再看一次台大许瑞祥教授2014年的演讲内容──失智老鼠变聪明了!灵芝逆转阿兹海默症的科学证据──应该会让你产生一些想法或启发才对。
主要参考资料
1. Susan Scutti. Is new Alzheimer’s drug a ‘ game-changer’ ? CNN.com, September 1, 2016.
2. Sevigny J, et al. The antibody aducanumab reduces Aβ plaqu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2016 Aug 31;537(7618):50-6. doi: 10.1038/nature19323.
3. Lon S. Schneider. Paper alert: Aducanumab phase 1b study published. Alzforum, September 2,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