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WHO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红肉和加工肉品的致癌性评估报告」,引起媒体大篇幅讨论。虽然以前多少知道吃太多红肉和加工肉品对健康不太好,但突然和癌症拉这麽近还真是让人吓一跳。本文把许多媒体掐头去尾的内容补上,为您分析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助您可以更客观来看待「吃肉」这件事。至於灵芝这回又能帮上什麽忙?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的研究将为您说分明。
文/吴亭瑶
不知最近的香肠、火腿、培根、热狗、牛肉、烧烤……是否依然令你垂涎三尺?因为十月底许多媒体都报导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说,加工肉制品和红肉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
更精确的说法应该是,WHO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邀集22名来自十个国家的专家组成工作小组,详细审阅八百多份来自五大洲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不同饮食习惯的「流行病学研究」(指调查某一健康危险因子在某族群中,和罹患某疾病是否相关的研究)。这些报告的研究模式包括「前瞻性世代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两种(如下图),以前者为主,後者为辅,不仅调查人数众多,有些研究追踪的时间甚至长达二十年。
参考资料:公共卫生概论(8)流行病学 -方法II,长荣大学数位学习平台。(制图/吴亭瑶)
在充分和广泛了解「红肉」或「加工肉品」这两个单一因素和各地民众罹患癌症的相关性,以及动物实验提出的科学证据之後,经过半数的与会专家同意,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决定做出以下结论:
把加工肉品列为「确定对人类有致癌性」的1级致癌物,把红肉列为「极可能对人类有致癌性」的2A级致癌物,并指出每天吃50克(约两片火腿)加工肉制品或100公克红肉,会让人们得到大肠直肠癌的机会各别增加18%和17%。
这里的「红肉」指的是未经加工的牛肉、猪肉、羊肉、马肉等哺乳类动物的肉,不论是新鲜一整块、切碎(肉馅)或经过冷冻处理都包括在内,通常煮熟後才吃。
而所谓的「加工肉品」则是指经过盐渍、腌制、发酵、烟燻,或其他有利风味或保存的加工过程所做出来的肉制品,其原料可以是红肉、禽肉、内脏或肉类的副产品(如血液)。换句话说,除了大家较常提到的火腿、培根、香肠、热狗之外,腌牛肉、牛肉乾、肉类罐头、用肉做成的调味酱料……等也包括在内。
详细的评估报告已刊登在该机构发行的专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专论》第114期。在此之前,该机构已先把报告的内容摘要成两页的篇幅,於2015年10月26日发表在知名医学期刊《刺胳针肿瘤学(Lancet Oncology)》,并且很体贴的把重点摘要成新闻稿,於同一天对外发布(中文/英文)。
接下来就是各位在各大媒体看到的,路人甲乙丙的不同看法,营养专家的温馨建议,各国政府相关部分的安心喊话,以及养牛业者和肉品加工业者的强烈反弹。
什麽原因让红肉和加工肉品可能致癌?
已有五十年历史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名义上虽隶属WHO,却是工作上和资金上都独立运行的跨政府机构,其主要任务即是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癌症病因的研究,把各种致癌因素和风险提供给各国卫生部门作为政策制订的参考,因此由他们做出的结论格外受到国际重视。
仔细看这份评估报告会发现,除了大肠直肠癌之外,还有十几种癌症也名列其中,像是和红肉有关的胰脏癌、摄护腺癌(尤其是晚期),以及和加工肉品有关的胃癌。至於到底为什麽这两类食物会有致癌性,报告里提到了几个原因:
1. 摄取过量。
2. 加工过程中产生或额外添加的亚硝酸衍生物(N-nitroso-compounds , NOC,如硝酸盐、亚硝酸盐),经过胃的消化後会转变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3. 肉品在高温烹调过程中(包括煎、炸、烧、烤)产生了多环芳香烃(PAH)、杂环芳香胺(HAA)等致癌物质。
4. 上述三种因素可能对基因造成毒性伤害(造成基因突变),或提高了体内的氧化压力(受到自由基破坏的程度变严重),以至於促成了癌症的发展。
正因为摄取量和癌症的发生有关,所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许多营养专家才建议「少吃」而不是「完全不要吃」;也因为加工肉品无可避免的都有亚硝酸衍生物,所以对於加工肉品在量的限制上比红肉更严格;至於烹调方式则可多用蒸和水煮取代──但透过一定温度把肉煮熟是必要的,否则细菌感染的问题可能麻烦!
除此之外,有没有什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满足口腹之慾的同时,少一点「不安全感」?
灵芝三萜类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来自美国的研究
我想到几篇和灵芝有关的研究。其中一篇是2012年美国印安那大学医学院Daniel Sliva教授发表在《PLoS One》的报告,透过120天的动物实验,模拟饮食诱发大肠癌的机制,观察灵芝子实体三萜类萃取物的预防效果:
实验开始前一天和实验第28天,给小鼠灌胃PhIP(食油炸或烧烤肉类中常见的杂环芳香胺物质,每次剂量100mg/kg),并於实验第7~14天和36~42天提供小鼠含有2% DSS(dextran sulfate sodium,会破坏肠黏膜而引起发炎和癌前病变)的饮水,同时每周给小鼠吃三次灵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三萜类萃取物,每次剂量100或500 mg/kg──此三萜类萃取物之前已被证明,可抑制老鼠的大肠肿瘤生长。
结果,在实验结束时,比起只给PhIP和DSS的对照组小鼠,有灵芝保护的小鼠大肠出现多发性瘜肉和新生腺瘤的数量较少,因发炎导致肠道受损的情况较轻,得到大肠癌的机率也比较小──对照组的9只小鼠全都得到大肠癌,低剂量灵芝组则是7只中有5只中奖,高剂量灵芝组6只中只有2只得癌。
虽然结果不是百分百完美,但已初步说明这个含有多种灵芝酸、赤芝酸的灵芝三萜类,能在某种程度上防止饮食诱发的大肠癌。研究者或许是因为灵芝三萜类材料有限,也或许是有意模拟人们吃保健食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习惯,所以没有每天给小鼠吃灵芝。不知道如果改成天天吃,结果又是如何?
灵芝多醣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来自日本的研究
同様从预防大肠癌角度探讨灵芝作用的,还有来自日本广岛大学原爆放射线医科学研究所渡边敦光(Hiromitsu Watanabe)教授等在2001~2010年发表的四篇研究,他们使用的材料是灵芝固态发酵菌丝体热水萃取物,里面含有丰富的灵芝多醣:
把这个灵芝菌丝水萃取物添加在大鼠的饲料里,连续喂养五周,并从第二周开始每个星期给大鼠腹腔注射一次致癌化学物质,持续三周。结果发现,比起没吃灵芝的大鼠,灵芝组出现大肠癌前期病变ACF(异常腺窝病灶)的数量和病变范围明显较少,大肠组织出现PCNA阳性反应(癌变)的细胞数量也比较低。
如果是先给老鼠或致癌物三周或十周,再以上述的灵芝菌丝水萃取物喂养六个月或十周,虽然最後出现大肠肿瘤的数量和没吃灵芝的老鼠差不多,但肿瘤体积和病变范围明显较小,PCNA呈阳性反应的细胞数量也比较少。
上述实验多少说明灵芝里的多醣体有阻止大肠癌发展的作用,然而在人身上也能发挥动物实验的效果吗?广岛大学的研究团队於是与该校附设医院合作,召募96名被检查出大肠有腺瘤型瘜肉的志愿者参与实验,每天给他们服用1.5g灵芝菌丝体水萃取物,持续一年後再做大肠镜检查。
结果发现,患者瘜肉数量和体积的平均值都减少了;相较之下,从同家医院随机抽样102位同类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经历同様的时间後,瘜肉数量和体积的平均值却都增加了。
由於有超过八成的大肠癌是由腺瘤型瘜肉转变而来,因此富含多醣的灵芝菌丝水萃取物对於腺瘤型瘜肉的改善,显然对预防大肠癌有一定的作用。
灵芝子实体抑制苯芘诱发肺肿瘤
──来自韩国的研究
另外一篇由韩国癌症中心医院在1995年发表的报告,则观察到灵芝抑制苯芘(Benzo[a]pyrene)诱发癌症的潜力。
苯芘是多环芳香烃(PAH)类致癌物的其中一种,不只会出现在煎、炸、烧、烤的肉类,也存在於燃烧木柴、木碳、油脂、菸草产生的烟,或汽机车排放的废弃里。
研究者在小鼠出生後24小时内为其注射0.5mg的苯芘,当这群小鼠(39只公鼠和40只母鼠)长到第九周时,长出肺肿瘤机率平均是35.4%。另一群小鼠也在同様时间注射同様剂量的苯芘,差别在於离乳後开始以添加灵芝子实体粉磨的饲料喂养,每天吃入的灵芝剂量为500 mg/kg,持续六周,当牠们(40只公鼠和40只母鼠)成长到第九周时,出现肺肿瘤的机率平均只有6.2%。
换算下来,灵芝对苯芘诱发肺肿瘤的抑制率高达82.2%。研究者当时一共测试了十一种天然物,只有五种能压制苯芘的致癌性,而灵芝是其中表现最好的一个;另外四种则是大豆卵磷脂、红参萃取物、咖啡因和维生素C,其对苯芘诱发肺肿瘤的抑制率依序为71.2%、58%、54%和37.5%。
灵芝三萜类对苯芘有抗突变、抗氧化、抗发炎的作用
──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研究
苯芘不只会诱发细胞突变,还会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而根据2006年印度Amala癌症研究中心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先给大鼠喂食灵芝子实体甲醇萃取物(主要成分为三萜类)500 mg/kg连续30天,并於第31天为其注射苯芘,24小时後收集大鼠尿液进行致突变性分析(把尿液和细菌放在一起培养,观察细菌突变的数量),并且与未给任何保护的大鼠比较。结果显示,灵芝确实能降低苯芘诱发突变的能力。
将这群实验大鼠牺牲,收集其血液检测肝脏的发炎指数GOT和GPT,同时取出肝组织检测SOD、GSH、GPx、GST和CAT等多种抗氧化酵素的活性。照道理苯芘会降低肝脏的抗氧化功能、增加氧化压力、引起肝脏发炎,但这些情况在事先有吃灵芝的大鼠身上都显得没那麽严重。
同様是以苯芘损伤肝脏做动物实验,位於苏州的中国矿业大学所做的研究也显示,树舌灵芝(G. applanatum)的三萜类萃取物同様可以透过抗氧化、抗发炎的机制,降低苯芘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红肉和加工肉品并非不能吃,而是建议有所节制
上述实验使用的都是红色灵芝。总结来说,肉类高温烹调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可能因红色灵芝的介入而降低致癌的威胁性;对於已经存在的癌前病变(如腺瘤型瘜肉),红色灵芝也可能阻止或延缓其恶化。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研究在探讨灵芝对已经形成的癌症(包括大肠癌、肺癌、摄护腺癌、肝癌、乳癌、胃癌…….)的抑制作用,但篇幅实在有限,就不再赘述。
而当我们知道了红肉与加工肉品过量可能致癌的知识,也大略了解灵芝可能的助益,身为一般民众的你我,具体行动上该如何因应?在你决定之前,或许还应知道几个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提供的讯息。
首先,他们把加工肉品列为和抽菸、石绵同等级的「一级致癌物」,主要是基於它们与癌症的必然关联性,而非暗示这几种东西具有「同等危险性」。
其次,不论是该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或刊登在期刊上的报告,乃至後来因为「各界反应热烈」而紧急发表的声明稿都很肯定红肉的营养价值,并且指出,就个人来说,吃加工肉品导致大肠直肠癌的风险其实很小。有多小?或许可以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引用的其中一份报告略知一二:2012年大约有三万四千名死於癌症的病人可归因於食用过多的加工肉品,但这只占当年八百二十万癌症死亡人数的一小部分。
所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强调,他们并非要求民众不要吃加工肉品或红肉,只是监於癌症风险可能随食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建议最好能有所节制。
其实这份红肉与加工肉品致癌性评估报告,主要是给各国政府各国际监管机构看的。一方面证明目前限制肉类摄取量的公卫政策是对,另方面则是提醒各国注意,全球食用加工肉品的人口有愈来愈多的趋势,掌握公共卫生政策的决策高层,有必要权衡红肉和加工肉品的风险和利益,进而提供民众更理想的膳食建议。
不过,这个工作将落回到WHO身上。2015年10月29日WHO发表的声明即指出,监於各界对红肉与加工肉品评估报告的关切,他们将由旗下定期对饮食与疾病间进行评价的常设专家小组,在2016年初开会,对红肉和加工肉品在整体健康饮食的地位进行审议。可惜这份声明,比起最早掀起波澜的致癌性评估报告,并没有受到太多媒体重视。
不管肉怎麽吃,别忘了吃红色灵芝!
所以,等到明年,WHO就会给我们更确定的答案。而现今的台湾可能真的有红肉吃太多的疑虑。因为根据国民健康署「103年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显示,有高达24.3%的人过去一天红肉摄取量超过100公克,其中又以13~15岁的年轻人占大多数。再把这个现象对照另一个既存事实──大肠癌已连续好几年位居台湾癌症发生人数榜首──是否我们该少吃一点红肉和加工肉品,可能真的需要考虑。
当然,癌症成因复杂,非单一因素所能控制,而且不食肉糜也不是通往健康的绝对保证。同様十月份,台湾就有一则新闻指出,有位茹素二十年的民众被诊断出大肠癌第四期──其实蔬菜在栽种、腌制或保存(隔夜菜)过程中,也会产生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详见林杰梁医师着作《生活中的毒》里的〈食物中的亚硝胺致癌物〉)
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每个人还是应该为自己的健康,以及随健康相生的美丽,多尽点心力。大部分营养学家都建议,节制吃红肉、少碰加工肉品、多吃新鲜蔬菜,并以蒸煮取代烧烤煎炸,是我们在知道红肉和加工肉品可能有致癌性之後,比较合理的因应之道。除此之外,别忘了「多吃红色灵芝」也可以是你爱护自己的选项。
主要参考资料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相关资料
1. Bouvard V, et al. Carcinogenicity of consumption of red and processed meat. Lancet Oncol. 2015 Oct 23.
2. IARC第240号中、英文新闻稿: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专题工作组对食用红肉和加工肉制品的评价结果/IARC Monographs evaluate consumption of red meat and processed meat,2015年10月26日。
3. 世界卫生组织,关於加工肉制品与结肠直肠癌之间关系的声明,2015年10月29日。
4. 国际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人类致癌因子分类表,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
◆相关新闻报导或资料
5.Alanna Prtoff, Processed meat causes cancer, says WHO. CNNMoney (London) October 26, 2015.
6. Aaron Smith, Meat industry slams cancer report: 'Alarmist' and 'theoretical'. CNNMoney (New York) October 26, 2015.
7. 日破百克!近1/4国人红肉吃过量,青少年嗑最凶。NOWnews,2015年11月1日。
8. 行政院食品安全资讯:健康均衡饮食,降低罹癌风险。中华民国行政院,2015年10月30日。
◆ 灵芝研究文献
美国
9. Sliva D, et al. Mushroom Ganoderma lucidum prevents colitis-associated carcinogenesis in mice. PLoS One. 2012;7(10):e47873. doi: 10.1371/journal.pone.0047873.
日本
10. Lu H, et al. Preven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eneoplastic lesions, aberrant crypt foci, by a water-soluble extract from cultured medium of Ganoderma lucidum (Rei-shi) mycelia in male F344 rats. Oncol Rep. 2001 Nov-Dec;8(6):1341-5.
11. Lu H, et al. Prevention of development of N, N'-dimethylhydrazine-induced colon tumors by a water-soluble extract from cultured medium of Ganoderma lucidum (Rei-shi) mycelia in male ICR mice. Int J Mol Med. 2002 Feb;9(2):113-7.
12. Lu H, et al. A water-soluble extract from cultured medium of Ganoderma lucidum (Rei-shi) mycelia suppresses azoxymethane-induction of colon cancers in male F344 rats. Oncol Rep. 2003 Mar-Apr;10(2):375-9.
13. Oka S, et al. A water-soluble extract from culture medium of Ganoderma lucidum mycelia suppr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adenomas. Hiroshima J Med Sci. 2010 Mar;59(1):1-6.
韩国/印度/中国
14. Yun TK, et al. Trial of a new medium-term model using benzo(a)pyrene induced lung tumor in newborn mice. Anticancer Res. 1995 May-Jun;15(3):839-45.
15. Lakshmi B, et al. Antimutagenic activity of methanolic extract of Ganoderma lucidum and its effect on hepatic damage caused by benzo[a]pyrene. J Ethnopharmacol. 2006 Sep 19;107(2):297-303.
16. Ma JQ, et al. Ganoderma applanatum terpenes protect mouse liver against benzo(α)pyren-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 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 2011 May;31(3):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