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许瑞祥专文|「天选之材」其实是食品

发布时间: 2022-08-20 22:56

虽说传统食品原料何其多,然而当这些传统可以吃的食品全都利用完了以後,还是有些健康问题没办法解决,可能就得寻求「非传统性食品原料」来改善了。这就是GMI存在的必要与价值。 

口述审定/许瑞祥     采访整理/吴亭瑶

20220820-0 

「食品」看似很普通,做起来还真有学问。

当我们决定「不走一样的路」,把有条件做新药开发的小孢子灵芝免疫调节蛋白质GMI(Ganoderma microsporum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做成食品,让它可以用更亲民的方式呈现时,我们才体验到,要让过去人类没吃过的单一成分变成为食品原料,让它可以在合法下去做帮助人的事,还真是困难啊!

 

食品安全比药品还难做

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必须证明,这个过去没有被人类「单独吃过」的成分是安全的。

一个东西,如果过去曾有被食用过的文献记载,现在大都可以当作食品;如果是「非」传统性食品原料,就算它原本就存在天然物里,也不能立刻成为食品原料,而是必须通过急性毒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胎试验等等不同的毒理试验,来检查这个成分是否不会危害健康。

虽然药品也要做安全性试验,但和食品比起来显然宽松多了。毕竟作为药品的重点是有效,所以只要它不太毒,是有选择性的毒,就可以被接受了。有些用来救急、救命的药,在情况紧急的前提下,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被忽略,就像现在各国对於新冠疫苗、新冠药物的EUA(紧急使用授权)一样。

就因为药品是有病才吃,安全性差不多就可以放行,着实无可厚非;可是食品不仅要天天吃,还要天长地久的吃,它的安全审查标准自然就要严格很多,比药品更难通过。

为了让GMI可以在台湾合法生产制造并添加在食品里,我们耗时六年建立规格化生产流程与检测分析系统,再用四年的时间完成毒理试验,最後再经六年的时间通过台湾卫福部食药署「非传统性食品原料」审查取得许可,前後加起来共十六年。

把这些时间拿去申请新药,差不多也该下来了。令人不禁感慨,要无中生有开发出一个过去不曾出现的食品,它的困难度实在不比开发出一个全新的药品要来得低啊!

20220820-1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食品来维护健康

虽说传统食品原料何其多,然而当这些传统可以吃的食品全都利用完了以後,还是有些健康问题没办法解决,可能就得寻求「非传统性食品原料」来改善了。这就是GMI存在的必要与价值。

当新冠病毒威胁人类这麽长的时间,仍无法有效解决时,更让我深刻体认到,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各种奇奇怪怪的生物密集出现在人类社群中,挑衅人们的健康。面对这些「非传统性」的健康危机,自保之道也许就在新兴的「非传统性」食品原料里。

因为新药开发完全是为了解决现存的「病」或「症」,而不是以预防疾病为前提,所以一定是病症出现之後才会对药物产生需求。

但是要做到专家们经常耳提面命的「预防胜於治疗」,让身体比较健康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应该要吃什麽?答案很清楚,绝对不是吃药,而是吃可以吃的「食品」。

 

有健康之实的食品,竟难以具实宣传

可是「维护健康靠食品」这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法规上却把「食品」和「维护健康」这两个本来应该不可分割的东西搞得水火不容。

根据法规,食品不能宣称疗效。所以有些东西要拿给人家使用,明明就是「转手」这麽简单,却因为它没有所谓药的身分,就无法告诉人家这东西是有效的,让它比卖药还更难推广。因为绝大部分的人会想,我为什麽要花钱买一个过去没人吃过、又不知道能有什麽用的食品呢?

不能宣传GMI做成的产品有什麽功效,那就直接分享GMI这个成分有什麽科研成果吧!问题是,能够如实呈现的媒体实在少之又少。

例如今年六月初,国立阳明交通大学林东毅副教授和蔡明翰助理教授连袂召开者会,介绍最新发表的GMI抗新冠病毒研究成果时,明明是讲功效来自「小孢子灵芝免疫调节蛋白质」,多数媒体不是张冠李戴成「灵芝萃取物」,就是误导成灵芝中药材,这叫看到新闻的民众如何正确理解GMI而不错误消费呢?

20220820-2

 

以食品身份出现的GMI一点都不普通

当2022年2月16日台湾卫福部核准GMI为「可供食品使用原料」时,虽然由衷欣喜终於为GMI做为食品取得在台湾的法律基础,却也让我们清楚意识到,如何广告吃了有效,但不是药品的GMI,能把它送到需要的人手里,俨然成为另一个考验我们智慧的难题。

虽然目前还不确定我们会如何在困难重重的现实条件中,把认识GMI当福音传出去,但可以确定的是,以食品身份出现的GMI一点都不普通,也没那麽简单。从我对GMI的理解和体验,只能说GMI应该是神的祝福,是菩萨的甘露,是上天为人类维护健康预备的「天选之材」(God Mentioned Ingredient)。

 

分類:研究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