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
文/吴亭瑶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的动物实验证实,从灵芝菌丝体发酵液,或菌丝体本身,抑或是子实体取得的多醣成分,都有减轻慢性胰脏炎的作用,而抗氧化是这些多醣之所以有效的关键。此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今年(2016)一月的《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期刊。
被胃和小肠「包」在中间的胰脏,属於消化系统的一环,其最为人知的功能就是分泌胰岛素,帮助血液里的葡萄糖进到细胞内为其所用。除此之外,它还会分泌硷性的「胰液」,透过胰管进入十二指肠(小肠与胃部衔接的最前端),一方面可以中和进入肠道的胃酸,保护肠黏膜,另方面胰液里有多种消化酵素,可以帮助小肠分解醣类、脂肪、蛋白。
当胰脏长期受到发炎反应破坏时,上述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未来甚至有较高的机会得到胰脏癌──任何组织器官不断的反覆发炎,久而久之,癌变的机当然比较高,而胰脏癌又是所有癌症中数一数二的难治。
酒精和遗传(基因)被认为是导致胰脏慢性发炎最常见的因素,免疫系统的自体攻击亦为可能原因之一,也有很多患者找不到确切原因。然而不管致病因素为何,多数得到慢性胰脏炎的人都会出现上腹剧痛的症状,严重时,这个痛甚至会往背部延伸。由於腹痛问题在进食和饮酒後更加明显,以致有些患者变得不太敢吃喝,进而导致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
如何让患者不要那麽痛,是临床上处理慢性胰脏炎的重点,止痛消炎药於是成为备受依赖的解套方法,问题是,有时药物未必都能发挥作用,或是虽然有效却有药物上瘾的风险,而且治标不治本,无法避免胰脏炎的再次发作。当痛楚一直无法解决时,手术切除成为另一种治疗选择,以一劳永逸。然而一旦走上这条路,必须一辈子施打胰岛素的糖尿病生活,将成为另一个必须面对的负担。因此该不该切除胰脏,何时又是手术的理想时机,医界也莫衷一是。
关於慢性胰脏炎的治疗,还有其他选择吗?临床上发现,氧化压力高低和自由基生成的数量,是决定胰脏炎朝恶化或改善方向发展,以及胰脏受损程度的关键因素。若能及时从「抗氧化」这个点切入处理,或许能为现有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既可缓解发炎、减轻疼痛,又能保全胰脏功能,甚或降低胰脏癌的机会,四全其美。
来自子实体的灵芝多醣,已有很多研究证明它有很好的抗氧化功能。然而灵芝菌丝体的发酵液,以及菌丝体本身,也可以是多醣的来源。因此,东北农业大学的研究者便以同一个品种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 strain S3, GLPS3),从它的发酵液、菌丝体(不含发酵液,仅菌丝体本身)、子实体各别分离出三种不同组成的多醣,探讨它们的抗氧化活性,并了解其对慢性胰脏炎的治疗作用。
研究者先为小鼠腹腔注射化学药剂(diethyldithiocarbamate, DDC)诱发胰脏慢性发炎,一周後再各别以口服方式给予灵芝菌丝发酵液多醣、菌丝体多醣、子实体多醣,每天200 mg/kg,持续四周。此动物实验还设有中药治疗组(以中医处置胰脏炎常用的「清胰利胆丸」治疗)、慢性胰脏炎未治疗组,以及健康的正常小鼠,作为评估灵芝多醣有效性的指标。
该实验除了观察小鼠的胰脏组织切片外,也检测小鼠血清里的超氧歧化酶SOD、麸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前二者为清除自由基的酵素,後者为组织遭受自由基伤害的产物),以及干扰素INF-γ和介白质IL-1β的浓度(此二者为促进发炎反应的细胞激素),进而了解灵芝多醣对氧化压力和发炎反应的影响。
结果,不管是从哪一个指标进行评估,三组吃灵芝多醣的胰脏炎小鼠,都是口服菌丝体多醣这组的效果最好,子实体多醣次之,再来才是菌丝发酵液多醣。其中菌丝体多醣和子实体多醣的抗氧化效果,甚至强过中药清胰利胆丸;至於在抗发炎效果方面,则是三种多醣都大幅胜过清胰利胆丸。
再者,注射DDC破坏小鼠胰脏,会使原本存在於胰脏细胞里的乳酸脱清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大量渗入血液里;相对的,胰脏原本分泌的消化酵素则会减少,淀粉酶即为其中之一(amylase , AMS)。而三种灵芝多醣都能改变血清里这两项指标,显示灵芝多醣都能减轻胰脏损伤的程度,其中尤以菌丝体多醣的保护作用最强。
除此之外,口服这三种灵芝多醣的慢性胰脏炎小鼠,体重也和正常小鼠差不多,没有慢性胰脏炎常导致的体重下降现象。这也是胰脏发炎获得控制的表徵,或许还暗示吃灵芝多醣的小鼠比较没有腹部剧痛的问题,所以可以正常吃喝。
实验结果出乎意料地突显出菌丝体多醣优秀的抗氧化活性,事实上,同个研究的体外实验也呈现出,菌丝体多醣对於OH-、DPPH-、O2-三种不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都比子实体多醣略好(两者很接近),而且效果与剂量呈正比。
研究者在报告中指出,从发酵液、菌丝体、子实体取得的多醣,其中的醣类都占整体结构的九成以上,但这些醣类的结构组成与分子量都尽不同。从目前已知的研究结果来看,似乎分子量较低的灵芝多醣(如菌丝体多醣)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而分子量较高的灵芝多醣(如子实体多醣)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若从多醣的结构来看,杂多醣(由两种以上的单糖组成)和β-糖苷键结的多醣,生物活性较高。然而是什麽样的结构特徵,会使其在哪方面的活性表现较高,以及多醣结构里与主结构相连的分支结构,又和这些活性有什麽关联,目前仍看不出其规则性,尚需更多的研究与了解。
期待科学界对於灵芝多醣结构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歩的厘清。研究者也希望未来能从灵芝里开发出理想的抗氧化产品,为慢性胰脏炎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Li K, et al. Three kinds of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attenuate DDC-induced chronic pancreatitis in mice. Chem Biol Interact. 2016 Jan 27. pii: S0009-2797(16)30013-8. doi: 10.1016/j.cbi.2016.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