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1日/马来亚大学等/Bioinformation
编译/吴亭瑶
从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通报全球首宗爱滋病毒(HIV)感染案例以来,虽然自1995年鸡尾酒疗法问世使得感染者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但科学家还是在寻找对付HIV病毒的终极药物,希望提供感染者副作用更少、效果更好(带原却不发病)的治疗。在天然植物或真菌中寻找可能的活性成分,是开发抗HIV病毒药物的方法之一,拥有众多成分的灵芝即是被考虑的对象之一。
早在1998年已有日本学者证实,从灵芝子实体甲醇萃取物分离出许多种三萜化合物有抑制HIV蛋白酶的活性。时隔十多年,马来西亚大学和国际医学大学在前述基础之上,进一步透过电脑模拟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的方式,探讨其中几个有效的活性成分(灵芝酸α、B、C1和H)和HIV蛋白酶在3D立体结构的交互作用,希望从中筛选出适合作为药物开发的化合物。
结果显示,灵芝酸B与HIV蛋白酶的结合度最高,此与先前日本学者的体外实验相符──灵芝酸B对HIV蛋白酶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0.17mM)是上述几种灵芝酸最低的一个,亦即它能用最少的剂量达到同様的效果。
HIV蛋白酶是由99个胺基酸组成的单体,其中位於高变异区段(1HVR)的四个胺基酸残基ILE50、ILE50’、ASP29和ASP30,会形成氢键与灵芝酸B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复合物。这个结合位置正好是HIV蛋白酶发挥活性的区域,尤其ILE50和ILE50’就是HIV蛋白酶与天然配体(HIV蛋白酶原本要作用的对象)结合的位点。这说明灵芝酸B确实可以标靶HIV蛋白酶,有潜力进一步开发为新的抗HIV药物。
〔资料来源〕Akbar R, et al. Interaction of ganoderic acid on HIV related target: molecular docking studies. Bioinformation. 2011;7(8):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