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灵芝菌丝体水萃取物 减轻免疫缺陷引起的慢性肠炎──克隆氏症

发布时间: 2015-07-05 16:32

2011年11月/广岛大学医院/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编译/吴亭瑶 

灵芝多醣可以提升免疫已是众所皆知,而根据日本广岛大学医院最近发表的研究显示,此一作用或许还能治疗一种难治且会提高大肠癌风险的慢性肠炎--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此病好发於青壮年,病灶主要发生在小肠末段(回肠)和大肠的前段(结肠);发炎症状会从肠壁浅表贯穿肠壁各层,甚至波及包覆在肠道外面的肠系膜(腹膜的一部分)和密布在肠系膜的淋巴结,进而造成肠腔溃烂、出血、穿孔,或因病变处肠壁增厚、变硬造成肠腔阻塞。患者除了会反覆出现腹痛(右下腹)、腹泻或腹部肿块等肠道症状,还常伴随全身发热;也因为消化吸收严重受到影响,使得病人消瘦虚弱、营养不良;反覆的严重腹泻还会造成肛门脓疡。

过去一直以来都认为克隆式症是免疫系统反应过度所致,因此治疗上总是以「抑制免疫」为主(如类固醇),但缓解的效果总是不长久,往往一段时间後又会再度发作。然而近十年来开始有科学家提出另一种说法:

因为肠道的先天性免疫(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会阻挡任可能带来危害的破坏份子)有缺陷,没有发挥正常功能,使得原本存在肠道菌群失去控制,因而激起适应性免疫(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会针对特定对象发动攻击)的发炎反应,最後造成了克隆式症的各种症状──就好像社会上少了警察维持秩序,各派黑帮趁隙作乱,最後只好出动军队武力镇压一样,搞得火力扫过之处尽是满目疮痍。

在这项假设的前提下,要解决克隆式症的肠道发炎,必须增强先天性免疫,而非抑制免疫。这批另类主张的学者後来透过一场小规模的临床试验中证实了这个观点:他们为五十几名克隆式症患者注射一种可以促进第一线免疫细胞(像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增殖和活性的生长因子「颗粒球巨噬细胞聚落刺激因子」(简称GM-CSF,此药剂原本是用来重建化疗病患的骨髓功能、治疗白血球减少症),果然大幅改善患者的肠道症状与生活品质。

日本广岛大学医院研究灵芝多醣对於克隆式症的功效,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因为之前他们就已证实,灵芝菌丝体水萃取物(代号MAK,主要成分为多醣)可以刺激脾脏细胞(脾脏是T细胞和B细胞等淋巴细胞的大本营)分泌GM-CSF,进而提升先天性免疫。此灵芝多醣是否能透过这个作用机制,缓和克隆氏症的病情?

研究人员先喂食小鼠2个星期的灵芝MAK,然後再以三硝基苯磺酸(简称TNBS)诱发小鼠结肠发炎,模拟人类克隆氏症的发病模式,并於三天之後检测小鼠肠道的发炎反应。为了确定GM-CSF在慢性肠炎所扮演的角色,部分小鼠在TNBS诱导发病之前,先给予抗GM-CSF抗体(可以抵消GM-CSF原本的作用)。

结果发现,不论在体外或体内,灵芝MAK都能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GM-CSF,而且效果与剂量成正比。而有灵芝保护的小鼠,因TNBS所诱发的肠道发炎也确实比较轻微。

进一步分析小鼠肠道发炎和GM-CSF之间的关系,原本受到TNBS刺激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和结肠组织,应该会产生大量干扰素γ(IFN-γ,可以扩大适应性免疫主导的发炎反应之规模),但喂食灵芝MAK的小鼠,干扰素γ的分泌量明显受到抑制。

相对的,TNBS会抑制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和结肠组织制造GM-CSF,但喂食灵芝MAK的小鼠却能刺激GM-CSF的生成。但如果事先给予抗GM-CS抗体者,灵芝MAK则无法发挥上述作用。研究者因此认为,灵芝MAK促进GM-CSF分泌,对於抑制肠道发炎卓有功效。

克隆式症的肠道发炎反应,到底是因为整个免疫系统的反应过度,还是只是因为先天性免疫的缺失,目前似乎还有争议──毕竟类固醇等免疫抑制药物,仍然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克隆式症的主要选择,不过上述日本广岛医院的实验结果,似乎为克隆式症的病因提供了某些答案。但灵芝水萃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多醣」是否还有其它作用机制,与缓解此病的发炎反应有关,则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才能知道。

 

〔资料来源〕Hanaoka R, et al. 2011. The water-soluble extract from cultured medium of Ganoderma lucidum (Reishi) mycelia (Designated as MAK) ameliorates murine colitis induced by trinitrobenzene sulphonic acid. Scand J Immunol.74(5):454-62. doi: 10.1111/j.1365-3083.2011.02601.x.

分類:研究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