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灵芝预防保健、孝养天下的价值──记福建浦城2018国际灵芝文化节

发布时间: 2018-07-15 23:29

结合科学、应用、人文、艺术、体验的2018国际灵芝文化节,7月9日在福建浦城热闹落幕了,然而推广灵芝文化的工作才正要开始。因为,当灵芝文化的精髓在「防病治病」,当灵芝文化的体现主要在「养成吃灵芝的习惯」,当灵芝文化的宗旨在「孝养父母、孝养天下、照顾全人类健康」,其背後必须有「稳定确效」的灵芝产品支撑,以及不做虚假和夸大宣传的企业良心坚持,灵芝文化才能成为灵芝产业的後盾深入人群,灵芝产业才可能做深做大布局全世界。

文/吴亭瑶

百岁浦城人瑞,灵芝延年典范

从今年5月以灵芝生长源头探寻之旅、诗歌创作和剪纸艺术比赛开场的2018国际灵芝文化节,7月9日晚上在浦城县体育馆,以晚会形式划下美丽的句点。

其中最触动人心的,莫过於几位浦城百岁人瑞在记录其日常生活的短片里,对着镜头中气十足地说:「我叫季文菊,今年101岁。」「我叫应高荪,今年101岁。」「我叫叶香玉,今年101岁。」「我叫叶淑琴,今年101岁。」……

20180715-1

(本图组为晚会活动现场之短片截图)

 

如此健康长寿、自在乐活、随心所欲,不正是为人子女者对家中长辈最大的盼望?

这些百岁人瑞对於「久服灵芝轻身延年」的亲身见证,或许正是2018国际灵芝文化节最要彰显的价值──以灵芝孝养父母,以灵芝维护全人类的健康。因为苦平无毒的灵芝,不只能「治已病」,更能「治未病」。

 

灵芝扶正固本,岂止抗肿瘤而已

受到长期以来行销宣传的影响,使得多数人只有在遇到癌症,才会想到灵芝。没错,辅助肿瘤治疗、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确是灵芝「治已病」的主要功效之一,却不是灵芝的全部。

受邀在本次文化节主活动《灵芝与大健康主题沙龙》进行主旨演讲的北京大学林志彬教授,投入灵芝临床和药理研究已近五十年,其在〈灵芝与健康中国──扶正固本作用与养生保健〉演讲中明确指出,灵芝在临床上作为「治已病」之药,除了辅助治疗肿瘤,至少还有:

慢性支气管炎、反覆呼吸道感染、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神经衰弱、失眠、更年期症候群、良性摄护腺增生(摄护腺肥大)、肝炎、白血球减少症,以及蘑菇中毒等。

而在「治未病」方面,林志彬则以数个临床研究,包括:改善睡眠和记忆(和神经系统有关),改善男、女性更年期症候群(和内分泌有关),提高衰老和低落的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脂肪肝,调降血脂、血压和血糖,以及增强运动员的体能耐受力和抗疲劳的能力等等,说明灵芝具有广泛的保健功效,可以预防疾病发生。

林志彬教授表示,灵芝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防病治病功效,主要和灵芝可以「扶正固本」有关,也就是:

灵芝透过调节机体重要器官既有的功能,特别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网络的调节作用,进而形成灵芝的扶正固本作用,此作用有利机体稳态调节,因此能在面对内在或外在的刺激时(如病菌、癌细胞),比较能保持稳态,维持身体健康。

所以,灵芝的功效岂止抗肿瘤而已!全方位的防病治病,才是它的核心价值。

因此林志彬教授才会在演讲时特别强调:「灵芝文化的精髓就在『防病治病』,一旦离开了『防病治病』的概念,就谈不上灵芝文化了。」

但有监於多数人舍不得把钱用在预防上,却把钱花在抢救上,最後还未必能挽回生命和健康,林志彬因而特别强调,灵芝文化的宣传,主要还是在彰显灵芝「治未病」的保健价值,毕竟「一盎司(28.35克)黄金的预防,胜过一磅(454克)黄金的治疗」,与其花大钱治病,还不如花少钱买健康──在你还买得起的时候。

20180715-2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林志彬教授,是中国最早投入灵芝临床和药理研究的学者,早从1971年开始就以灵芝水提物对很多疾病进行探讨。其西医药理与中医实务兼具的背景让他领悟,灵芝之所以功效众多主要是因为它能「扶正固本」。

 

灵芝养生文化,始於六千八百年前

事实上,灵芝不只有防病治病的科学证据,更有防病治病的文化历史。

所谓「文化」是指一群人在长年生活中慢慢养成的习惯,以及在长期经验中去芜存菁逐渐累积的智慧。而中国以灵芝养生的文化,可能比目前普遍认知的两千年──从《神农本草经》或《列子》等有文字记载开始算起──还要久。

同样受邀参出席此次盛会的台湾大学生化科技学系许瑞祥教授,在〈灵芝与中国养生文化〉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中国一批优秀的考古学家,在今年(2018)五月的《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灵芝的考古研究结果,发现早在6800年前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使用灵芝了

其中在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之一)采集到的史前灵芝,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灵芝样本,距今约有6871年,其乃伴随一些巫用器具一起出土。由於远古时代「巫」和「医」不可分,因此研究者认为,早在文字尚未发明的史前时代,灵芝就已经作为巫用(追求长生不老等超自然能力)或医药用途(养生治病)。

从1980年代开始研究灵芝的许瑞祥表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之所以能种族绵延到现在,灵芝可能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也因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美好体验,以及子实体圆满的如意外形,使得灵芝更进一步被表现在历朝历代的书画、艺术作品和宗教器物里,作为赞美君王、比喻长久、祈求长生、吉祥如意、贤人之士的象徵。

因此,许瑞祥认为,灵芝是中国文化中,生物与传统医学、宗教、政治、艺术互动的典范,其在历史长河的使用经验中所衍生的独特文化,让灵芝独特於所有传统中草药之外,成为身心灵全方位养生的唯一选择。

20180715-3

台湾大学生化科技学系许瑞详教授,从1980年代开始投入灵芝菌种分类鉴定的研究,并在1990年取得全球华人第一个灵芝博士学位。通过他的研究大家才发现,原来灵芝有好多种,有些甚至只是外形类似,但实际上并非灵芝。因此吃灵芝养生的第一步就是「吃对灵芝」,如果吃错了,那可一点都不如意了。

 

差参不齐的产品,让现代人对灵芝难上心

如今,随着灵芝被人工栽培大量生产,灵芝已从古代皇宫贵族的专利,成为寻常百姓垂手可得之物,并在近半世纪累积了大量科研成果,但吊诡的是,不管是吃灵芝的文化,还是把灵芝把表现在文化里,现代人反而不上心,甚至是不相信。

很大一部分原因,除了某些不良企业对灵芝功效夸大宣传,更关键的还是在灵芝产品质量差参不齐,每法让消费者每次吃,每次都吃到一样的效果。

许瑞祥教授在演讲里把灵芝产业发展的演进分为1.0~4.0四个阶段,其实是暗指当前灵芝市场同时存在着「不同质量等级」的灵芝产品。它们可能属於:

◆ 灵芝1.0──传说有效:原料全都野生的,采到什麽原料用什麽(可能也包括非灵芝)、活性成分也不清不楚,大概只有包装上的「芝」字最一致,一如远古时代混沌不清的灵芝。

◆ 灵芝2.0──听说有效:原料其本上以红色灵芝为主,少部分是紫芝,来源可能是野生和大部分人工栽培的子实体为原料,用的是水萃取或酒萃取,里面应该含有灵芝的活性成分,但含量不稳定,所以虽然「听说」有人吃出效果,却不一定能在自己身上重复实现,也未必每次都有同样的效果。

◆ 灵芝3.0──应该有效:原料为特定农场人工栽培的子实体或孢子粉,或在特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菌丝体,里面的多糖、三萜、灵芝酸等活性成分可以被清楚的分析出来,也有稳定的含量,基本上可在不同人身上吃出效果,也大概能每次吃出差不多的效果,但「中奖率」还不是百分之百。

◆ 灵芝4.0──一定有效:其原料和3.0版的灵芝类似,但里面的活性成分种类与含量更精准,能确知和检测得到是哪一种特定的灵芝多糖、三萜(如灵芝酸A)或功能蛋白,其用在每个人身上,每次都能发挥「一定有效」的作用。

许瑞祥期待4.0的灵芝产品能早日在大陆市场上出现,将是灵芝从「神话」走向「确效」的终极目标,更是灵芝走进大健康产业、布局全世界的必要条件。

 

质量标准化、营销合法化,灵芝文化才推展得开

所以,当灵芝文化的精髓在「防病治病」,当灵芝文化的体现主要在「养成吃灵芝的习惯」,当灵芝文化的宗旨在「孝养天下、照顾全人类健康」,其背後必须有「稳定确效」的灵芝产品支撑,灵芝文化的理想才可能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

要做出稳定确效的灵芝产品,就必须如本次活动的第三位演讲者,上海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张劲松所长,在〈灵芝与大健康〉主旨演讲中所提示的:

从原料到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严格掌控,也就是从种源(品种)、栽培、采收、加工、产品内容(活性成分)全都标准化,才能保障每批产品都有相同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而且必须营销合法化、不做虚假和夸大宣传,灵芝才能持续被人们所信任。

从1997年开始研究灵芝的张劲松所长也在演讲中指出,所谓「大健康」最重要的概念是通过预防保健的手段,减少生病或不生病。灵芝治未病的可能性,就如同先前林志彬教授介绍的那般宽广,绝对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条件,但关键还是在灵芝产品的质量标准化与宣传合法化。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若想吃出稳定的灵芝功效,那麽在选择灵芝产品时,除了要有国家认证的标志(如台湾健康食品的绿色楕圆形标章,或大陆保健食品的蓝帽子),还必须关注所选择的灵芝产品,是否:

◆ 使用特定的灵芝品种。
◆ 在特定的灵芝农场种植。
◆ 有固定的栽培模式与采收时机。
◆ 在特定的工厂以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进行加工。
◆ 有相关的质量指标,监控原料和产品的安全性和活性成分。

20180715-4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张劲松所长在1997年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深造,进行灵芝等真菌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并在2000年取得博士学位後回国,其研究领域含盖菌种监定、栽培技术、活性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指标等等。

 

平常就可吃灵芝,生病更要吃灵芝

总结来说,中国以灵芝养生的文化源远流长,现代科学也证明灵芝既能治病、更可防病,其中灵芝广泛的预防保健作用更值得推广。因为对个人来说,与其花大钱治病,还不如花小钱买健康;对产业来说,掌握大健康商机,舍灵芝其谁?

但不管怎麽说,想要掘取灵芝防病治病、轻身延年的美好,除了需要业者生产好的灵芝产品,更需要你我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

本次文化节主活动《灵芝与大健康主题沙龙》受邀在对谈沙龙中与谈的八位学者、专家,从1970年到2018年的现在,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点,投身菌种、栽培、成分、药理等不同的灵芝领域。

他们的专业身份,代表灵芝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半世纪的一脉相承,而其47~81岁的年龄,则横跨中年、熟年和老年三个世代。

虽然彼此的养生观互有不同,也未必非常刻意的保养身体,但相同的是,其中六位有吃灵芝的与谈人,他们都是从还没生病的时候,身体还算健康或亚健康的状态就开始吃。而且不论是很认真的天天吃,还是很随性的想到才吃,前前後後加起来都持续好几年,甚至是好几十年的时间。

20180715-5

八位灵芝界内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在《灵芝与大健康主题沙龙》活动中齐聚一堂,畅谈个人的养生保健观。他们是(由右至左):

◆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许建华教授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陈若芸研究员
◆   台湾大学生化科技学系 许瑞祥教授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孙晓波所长
◆   中国工程院 李玉院士
◆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部药理学系 林志彬教授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张劲松所长
◆   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集团 李晔董事长

 

或许正是因为灵芝──可能是灵芝茶、孢子粉或子实体提取物制剂──长期以来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才能让八十一岁的林志彬教授和六十岁的许建华教授,拥有看不出年纪的容光焕发;

或是年届五十,每天睡眠都很少的张劲松所长和李晔董事长,有足够的脑力、体力和免疫力日以继日地处理庞大的工作量,甚至让张劲松所长两鬓白发复又黑;

并且让没刻意保养、生活随心所欲、体态福福气气的陈若芸研究员和许瑞祥教授,即使走入六旬年纪,仍维持不错的健康状况。

当然除了灵芝之外,钻研食用菌的李玉院士也提醒,多吃蘑菇肯定有益健康,更重要的是心态上要捡得起、放得下,毕竟身心一体,有乐观的心理,才可能有健康的生理。

同样的,林志彬教授也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其养生的一部分;许建华教授则提醒心脏很小,不忮不求不往心里去,心情愉快了,身体健康就不难了。

当然,生病了更要吃灵芝。一如孙晓波所长提到家人大肠癌三期手术、放疗後,从去年至今一直以「全灵芝」,包括灵芝片、孢子粉、孢子油、灵芝提取物,调养身体。

陈若芸研究员也提到,亲友癌症化疗期间以孢子粉辅助治疗,掉发等相关副作用就是没有同病房的人那样严重,显示灵芝辅助肿瘤治疗确有其价值。

20180715-6

由浦城县人民政府主办,仙芝楼生物科技集团承办的2018国际灵芝文化节主活动《灵芝与大健康》主题沙龙活动现场。

 

追本溯源,不忘初心

2018国际灵芝文化节热闹落幕了,但灵芝文化的推广才正要开始。一如台湾大学许瑞祥教授在会後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所说:

是先有灵芝文化,才有灵芝企业。也就是先有先民使用灵芝的经验,才有灵芝的记载和图像,然後才有人种灵芝,有人研究灵芝,有灵芝企业的发展。

因此,当灵芝企业想要深度发展,扩大他的消费族群,甚至想从国内走到国外,把灵芝做成世界品牌,就应该用文化来教育这些潜在客户和外国人,中国人就是吃灵芝才有这麽悠远的历史,引起他们食用灵芝的兴趣、引起他们购买灵芝的欲望。

所以文化是产业发展的背景和产品销售的故事。我们可以因为产业需求创造新模式的文化,也能传承既有的文化,甚至追寻已被遗忘的文化,从古代串连到今天。

但不管怎麽做,最重要的还是「不忘初心」,必须回到灵芝文化的基本元素和源头,从确认物种(品种)开始,因为不同物种一定有成分上的差异,成分的差异势必影响产品的功效表现。

业者唯有从原料的种源、栽种、采收、加工、活性成分等等,建立一系列的内部监控指标,让民众可以吃得到成分稳定、质量一致的灵芝产品,同时在销售时不做跨大宣传,真诚重现灵芝防病治病、孝养天下的价值,才可能把灵芝产业做深做大。

许瑞祥教授的提示,让许多参与或关心灵芝文化节盛会,却不知为什麽要办灵芝文化节,或不明白灵芝文化与灵芝产业之间有何关系的人,瞬间矛塞顿开。

当然,文化是慢慢养成的习惯,必须长期教育推广、媒体宣传,所以我们需要透过灵芝文化节这样的活动,让人们通过文化、艺术、旅游、美食等各个不同的层面,认识灵芝、喜欢灵芝、了解灵芝,进而食用灵芝。

未来有一天,当大家都可以像吃维他命或喝茶那样,普遍养成吃灵芝的习惯,灵芝文化才算真正落实到现代人的生活中。相信,那时的人类,一定比现在更健康、更年轻、更快乐;那时的老人,也会像浦城百岁人瑞一样,健康长寿、自在乐活、随心所欲。

20180715-7

20180715-8

 上图为真实的灵芝,下图为国故宫博物院典藏画作中的灵芝。

〔注〕本文照片,除最後两组照片由吴亭瑶提供,其他均由仙芝楼生物科技集团提供。

 

分類:活動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