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汇集各方专家与灵芝业者深度交流,为解决中国灵芝产业问题、提升中国灵芝产业素质而开的盛会。从8月9日到12日,为期三天多的会议,近三十多个演讲、报告、论谈从早到晚接力进行,其中甚至有两天的会议持续到晚上十点多才结束,考验与会者的体力与耐力,更满足与会者的求知欲。然而,真相面对了?问题也解决了?中国灵芝产业即将翱翔国际?那得看业者们正视了多少事实真相,听进了多少逆耳忠言,落实了多少肺腑建议。
撰文.摄影/吴亭瑶
「第一届中国灵芝大会」在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举行开幕式。
从1991年北京大学教授林志彬召开的「灵芝专题研究讨论会」开始,以灵芝为专题的会议向来多由学者号召,但2015年8月10~12日在浙江龙泉的这场「第一届中国灵芝大会」,却别开生面地由官方主办,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出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出力,冀盼藉由一场汇聚产、官、学力量的灵芝大会,不仅力助好山好水的龙泉市能继青瓷、宝剑、黑木耳、香菇之後再以灵芝开创另一个产业高峰,更希望能够针对中国灵芝产业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於是近三十名来自中国、台湾、日本、印度、韩国的学者专家,依凭其在菌种分类、原料栽培、化学成分、质量控管、药理活性、生产加工、市场运作、法律规范等专业,以演讲、报告、论谈等方式,和现场三百多位关心灵芝产业发展的朋友进行深度交流(详细会议日程和主题请见〈8月9?12日浙江龙泉第一届中国灵芝大会会议日程〉)。
会中最大的亮点莫过於8月11日下午的「关於灵芝产品及其存在问题专题讨论」,八位学界专家和两位产业代表齐坐台上,接受台下的各种提问,举凡孢子破壁好或不破壁好,孢子和孢子油的活性与药用价值,如何解决中国广泛栽培的灵芝与原始Ganoderma lucidum「异种同名」的问题,灵芝辅助治疗肿瘤的民间经验与可能问题,为什麽「生物活性」不等於「药用价值」……等等,都获得了热烈讨论,也充分体现本次会议以「解决问题」为主旨的期许。
「关於灵芝产品及其存在问题专题讨论」接受提问的学者专家:由右至左分别是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学系副教授李卫东,台北医学大学微生物暨免疫学系讲座教授苏庆华,
国际药用学会执行主席、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惠,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国际药用菌学会名誉主席张树庭,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张劲松,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若芸,
浙江寿先谷生物科公司董事长李明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姚一建。
「关於灵芝产品及其存在问题专题讨论」现场实况,台上台下热烈讨论,
针对当前的灵芝产业问题交换意见。
历经三天半兼具马拉松耐力和嘉年华绚烂的脑力激荡,不仅提供龙泉市政府丰富的参考,更敦促向来以「功效」和「宣传」为重的灵芝业者回过头来「从源头」思考,哪些是维持「长期稳定有效」的前提?如何才能维护灵芝被历代典籍评价为「无毒」的珍贵特质?怎麽做才是维系灵芝产业强大而永续发展的关键?
所以,真相面对了?问题也解决了?中国灵芝产业即将翱翔国际?那得看业者们正视了多少事实真相,听进了多少逆耳忠言,落实了多少肺腑建议。
张树庭教授:企业实践研究成果,灵芝产业才有未来
享有「国际食药用菌之父」美誉,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名誉教授张树庭,在开幕致词时率先指出,这三十年来,虽然灵芝在中国的产量和科研成果都呈现「蛙跳式」成长,育种工作、品质管控、提取技术和生产管理也有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多科研成果未落实在产业上。「知识要『付诸实践』才是力量」是这位高龄八十五岁的长者近年来的深切体认,因此他认为,中国的灵芝产业若要进一步往上提升,企业实践科研成果是唯一道路。
而在後续「灵芝产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演讲中,张树庭表示,蕈菌(mushroom)指的那一朵「菇」(即子实体),是担子菌「全方位」的生物阶段和最重要的药用部位,它和孢子、菌丝体,不论在化学成分、活性表现、生长形态均有显着差异,因此孢子和菌丝体在产品标签上不应出现灵芝子实体,以免误导消费者。灵芝子实体的药用价值已经确认,灵芝菌丝体和孢子粉虽已被证明有活性,但仍需更多科学研究证明它们的药用价值。
另外,他还强调,灵芝产品里大部分的成分应该来自「灵芝」,不该是淀粉等「非灵芝」的成分宣宾夺主,因此如何在生产过程做到最高水平的质量保证,取得或维系消费者对灵芝的信任,是所有灵芝企业应该重视的课题。
最後他在「关於灵芝产品及其存在问题专题讨论」做总结时提到,目前的灵芝产品仍停留在多种成分的混合,可以演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但希望未来也可以看到,把灵芝里的某个纯的单一有效成分做成药品。欣闻台湾大学许瑞祥教授已经可以把灵芝里的单一蛋白做成膳食补充品在美国上市,目前已在进行药品开发。希望众家灵芝产业也朝这个方向努力和挑战,期盼灵芝做成药品的那一天到来。(张树庭教授演讲和专题讨论内容,均会整理成文,敬请期待)
享有「国际食药用菌之父」美誉,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名誉教授张树庭,诚恳呼吁业者,
研究成果一定要和企业「挂勾」,企业实践研究成果,灵芝产业才有未来。
李玉院士:用科学,而非广告,证明灵芝的好
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在开幕式主旨演讲的开场致词时提醒,在这灵芝产业「由大做强」的时机点上,「强」不单只是产量,也不是有多少家上市公司,而是要「求其所以然」,寻求更多科学证据的支持。如果灵芝业者仍和过去一样,夸大宣传不实在,有一天肯定会面临重大挫折。
作为「关於灵芝产品及其存在问题专题讨论」的主持人之一,李玉在总结时特别强调,业者务必注意法规和市场运作,对自家产品严格把关,并遵循国家法规,绝不希望有任何一家企业做出违规的事,因为那不只是波及自己,还会响影全国的灵芝产业。
至於会议中大家偶有争论的子实体或孢子粉好,他则以「鸡蛋」和「母鸡」比喻孢子和子实体,两者各有不同巧妙和价值,都吃不是更好?
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指出「求其所以然」的重要性,
许多业者期待灵芝业者不要只花钱用广告宣传自家产品如何「有效」,
而要舍得花钱做研究,从科学上具体说明它为什麽好,以及到底好在什麽地方。
张劲松所长:没有一种灵芝可以什麽都好!
获邀为大会开幕式演讲的张劲松研究员,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对於灵芝菌种、栽培、成分、活性均有深入研究。他在「灵芝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的演讲里,除了指出「种源生产、栽培生产、产品加工标准化」,以及「市场营销合法化」是现今中国灵芝产业必须精进的课题,更语重心长地劝荐业者,别再陷入「哪种灵芝最好」的迷思。
张劲松表示,作为一个灵芝原料或产品「不可能什麽都好」,同一个菌株的活性成分可能多醣高,三萜却低,功效表现更不可能様様都强。因此业者应该要先确认产品诉求的目标,是调节血糖、保肝或其它功效,再透过科学的方法去寻找和建立支撑这个目标的品种、栽培、生产、加工......等各方条件,然後在这项指标做到「最好」。
演讲中张劲松还指出,目前中国业者常用来检测三萜类的方法有重大缺陷,会使得三萜含量的检测大幅失真,无法适切反应灵芝原料或产品的品质,有些孢子油的三萜含量甚至超过20%,但其实测到的是孢子油里的油酸。
根据他们以较精准的HPLC法测定灵芝子实体、孢子和孢子油的三萜含量发现,孢子粉的三萜类含量很低,孢子油里更是测不到三萜类,因此不仅需要从国家制度面上改变灵芝三萜含的检测方法,也有必要另外针对孢子和孢子油建立合适的质量控制标准。(演讲内容繁体版/简体版)
另外,张劲松还在「关於灵芝产品及其存在问题专题讨论」特别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当大家一味把重点关注在功效时,别忘了,不论是作为食品、保健品或药品,「安全」都是首要条件。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张劲松表示,用模糊的概念宣称自家的灵芝「最好」或「第一」,
不论对於业者本身,对於消费者,或者是中国整体的灵芝产业,都没有实质上帮助。
真正有意义和负责任的,得用科学说明所谓的「最好」或「第一」是建立在哪个指标上。
李卫东副教授(林志彬教授):灵芝的临床研究亟待加强
原本安排在开幕式中演讲的林志彬教授,因身体不适不克出席,改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学系李卫东副教授代为演讲。其内容主要在提醒与会者,国内外的灵芝研究论文众多,但临床研究论文的数量却占不到2%,尤其灵芝对亚健康和中老年人群的保健功能(人体功能)的研究更少,因此亟需加强灵芝的临床研究,特别是有对照组的临床研究,才有助於提升灵芝功效的说力,帮助灵芝产品打进国际市场。(演讲内容请参考〈北大林志彬教授:灵芝临床研究的进展〉)
代替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学系林志彬教授演讲的李徫东副教授,
除了仔细介绍目前灵芝对各病症的临床研究外,
亦指出灵芝临床研究数量之缺乏,需要业者多予支持,
才有助於整体灵芝产业的发展与国际化。
姚一建研究员:中国广泛栽培的灵芝应为「四川灵芝」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是菌物标本馆馆长的姚一建,致力灵芝物种监定和标本保存已逾二十年,其在「我国广泛栽培灵芝的物种监定」为题的报告中,提出中国「Ganoderma lucidum」名实不符的问题。
姚一建表示,根据基因监定的结果和微观形态的判读可以确定,目前在中国广泛栽培以「Ganoderma lucidum」名的灵芝,与欧洲命名的「Ganoderma lucidum」是两个不一様的种,而是赵继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命名的「四川灵芝(Ganoderma sichuanense)」。
最早中国的Ganoderma lucidum是由邓叔群院士在1943年根据九个省份的灵芝様品监定和命名的。早年因为监定技术不发达,多凭外观形态决定灵芝菌种的归属,问题是灵芝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因外在条件影响而出现不同的様貌,才会在科技进步的今日发现「同种异名」或「异种同名」的矛盾。
对於这个问题,并不是「改名」这麽简单可以解决的,因为长久以来中国常用的「Ganoderma lucidum」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应用经验,中国官方规定可以作为药材或保健食品原料的灵芝也是「Ganoderma lucidum」,可说牵一发而动全钧,况且改名也必须向国际相关组织提案并获得通过才行。
「忠於科学上的事实」和「维持稳定的名称」对於一个物种的长远发展都非常重要,因此该怎麽处理中国「Ganoderma lucidum」的名称问题,姚一建认为这是当前中国灵芝产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菌物标本馆馆长姚一建,根据基因监定的结果和微观形态的判读,
确定目前中国广泛栽培的灵芝,并非G. lucidum,而是G. sichuanense(四川灵芝)。
然而灵芝改名牵一发而动全钧,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多不同领域的人一起努力。
(待续)
〔延伸阅读〕
1. 为解决问题而开的「第一届中国灵芝大会」在龙泉圆满落幕!
中国灵芝产业能否华丽转身,端视灵芝企业实践多少科研成果(下)
2. 〔2015第一届全国灵芝大会系列报导〕号称史上最严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将於10月1日施行,哪些要求和灵芝类产品有关?
3.〔2015第一届中国灵芝大会系列报导〕张树庭教授演讲:
灵芝产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为什麽灵芝产品里有淀粉」谈起!
4. 〔2015第一届中国灵芝大会系列报导〕张劲松博士演讲:
灵芝产业转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种源、栽培、加工标准化,市场营销合法化(繁体版)
5. 〔2015第一届中国灵芝大会系列报导〕张劲松博士演讲:
灵芝产业转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种源丶栽培丶加工标准化,市场营销合法化(简体版)
6. 「2015灵芝研发与应用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大会主席林志彬呼吁:加强临床研究,建立国际认同的质量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