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05美国化学会对於灵芝等食用真菌的探讨

发布时间: 2015-06-12 22:51

成立於 1919 年的美国化学会於 2005 年 8 月 28 日~ 9 月 1 日在首都华盛顿特区之会议中心举行其第 230 次大会。在这场以化学为主题,结合「学术论文发表」与「商业展览」的盛会里,以灵芝为主题或材料者的论文共有 5 篇,分别由萧明熙、陈水田、甘鲁生、吕廷璋与苏庆华等 5 位台湾学者所发表,在食药用菌菇类组独领风骚。

文.图/苏庆华

◎本文原载於2005年10月《健康灵芝》第30期 42~44页

2005su-2

 

美国化学会为一具有深厚传统之学会,成立於 1919 年,并於同年举行第一次会议。本次为 230 次大会,也是 2005 年之秋季大会,一般每年於春秋两季举办两次大会,分别於美国各大城市举行,每次参加人数都在 15,000 人左右,与会者除美国本土之专家学者外,很多参加者都来自世界各国。虽称之为全国大会,实际上是一个超大型之国际会议。

 

结合「学术论文发表」与「商业展览」

本次大会於2005年8月28日~9月1日在首都华盛顿特区之会议中心举行,除了学术论文发表之外,尚有场面盛大之厂商展览,共分农业及食品化学、农药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生化技术、商业管理、碳水化合物化学、纤维素及再生材料、化学及法律、化学健康及安全、化学教育、化学资讯、胶体及表面化学、电脑於化学之应用、环境化学、氟化学、燃料化学、化学地理学、化学史、工业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室自动化、医药化学、核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石油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科技、高分子化学、职业关系、橡胶、化学技术、化学毒物学等 34 组进行研讨。

此外尚有跨领域之生物技术、国防、能源、绿化学永续议题、奈米科技,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项目,可谓涵盖化学之理论与应用甚至人文相关之领域,均为本大会研讨之内容。笔者应邀参加的是农业及食品化学组,而本组又细分成十个场次进行讨论,包括:

1. 抗氧化物之潜在健康益处;
2. 食物香味之反应、形成、量测及安定性;
3. 萃取程序及植物化学衍生物;
4. 食物中生物活性多醣与心血管疾病;
5. 综合科技;
6. 得奖论文发表;
7. 谷物产品:健康、香味与安全;
8. 食药用菌类:化学与活性;
9. 一般论文(两组)。

 

食药用菌类组以台湾学者为主轴

笔者很自然的参加食药用菌类组,本组是由荣总研究部萧明熙教授及美国 Rotger 大学何教授进行整合与邀请,总共有13篇关於真菌之化学及活性知识,论文分上下午两场研讨会发表并进行研讨。其中台湾占了 8 篇、香港 2 篇、美国 2 篇、日本 1 篇。而以灵芝为主题或材料者最多共有 5 篇(台湾)、冬虫夏草(台湾)、樟芝(台湾)、羊肚菌(美国)、红麴菌(台湾)、牛肝菌(日本)洋菇各 1 篇,另广泛讨论菌类做为功能性食品则有 2 篇(香港)。

萧明熙教授:基因体途径研究灵芝多醣及加氧型三萜类之生物功能及生合成

有关灵芝之论文中,萧明熙教授以〈基因体途径研究灵芝多醣及加氧型三萜类之生物功能及生合成〉为题,发表对於灵芝多醣及三萜类之研究作一整体性之回顾,并且显示灵芝多醣会间接对单核球(PNC)诱导 TNF-α 和 IFN-γ 之表现,并造成血癌细胞 HL-60 及 U937 之凋亡。而直接以三萜类处理 Hep3B 肝癌细胞则会诱发生长停滞及凋亡之现象,因此推论多醣及三萜类为灵芝之主要活性之物质。

萧教授更进一步以微列阵(Microarray)及 RT-PCR,探讨灵芝多醣及三对正常细胞 MNC 及肝癌细胞 Hep3B 之基因表现显示,与免疫调节及细胞凋亡之相关性极高,同时也显现 P450 基因参与三萜类修饰成多样性异构物之现象。

陈水田教授:灵芝多醣与醣蛋白的免疫功能

紧接着,中央研究院生物所陈水田教授则详细解释「灵芝多醣之免疫调节功能」,对於多醣在免疫调节功能中所发生反应之目标为何,以及在发生反应之後下游讯息传递过程均有清楚的诠释。此外,陈教授亦发现一种醣蛋白会诱发脾脏细胞增殖与细胞激素之表现;同时,此一醣蛋白也会抑制脂多醣(LPS)造成之发炎反应。

甘鲁生教授:以核磁共振研究灵芝三萜类之全结构

第三位发表者为中央研究院化学所甘鲁生教授发表〈以核磁共振研究灵芝三萜类之全结构〉,甘教授利用三萜类之第13位碳(13C)及第一位氢(1H)作为定位基础,配合碳谱、氢谱和碳氢谱,巧妙地完成所有30个碳及所有氢之位置及其相关结构并进一步解析构造与生物活性之关联。  

吕廷璋副教授:提出灵芝多醣的定量方案

第四位专家是台湾大学食品科技所吕廷璋副教授,以〈灵芝热水萃(1→3;1→6)-β-D-葡萄聚醣之定性及定量〉为题,对多年来灵芝多醣定量之困难提出解决之绝佳方案。首先吕副教授之团队以 Aniline blue 萤光标定法来测得(1→3;1→6)-β-D-葡萄聚醣之含量,定性则以(1→3)-β-D-葡萄聚醣水解处理多醣即可由其产物之单醣及双醣比值得知其侧链之密度。同时也对市售灵芝产品进行分析,显示在由子实体或菌丝体等不同来源之产品此类活性多醣含量具有很大差异。 

苏庆华教授:灵芝废渣促进伤口癒合之机转

第五位有关灵芝报告者即为笔者,以这几年来对伤口敷料材之研究,针对〈真菌细胞壁促进伤口癒合之机转〉进行报告。笔者在报告中指出,以灵芝废渣制成之 SACCHACHITIN 除对大鼠、天竺鼠、狗和人类临床试验具有急性与慢性伤口癒合促进作用之外,也不会有细胞毒性、过敏性及抗体产生,同时在伤口上使细菌产生之蛋白水解与造成发炎反应之基质金属型蛋白水解不活化,此一结果能进一步促成伤口癒合。本论文承接三萜类及多醣之後利用灵芝萃取後残渣作成之生物医材,为灵芝增加一项可应用之产品。

 

灵芝以外的真菌类研究:

樟芝、红麴、冬虫夏草、日本菇、洋菇、羊肚菌

除灵芝之外,中兴大学颜国钦教授以〈樟芝菌丝体对人类肝癌细胞凋亡之诱发〉为题,对樟芝菌丝体萃取物对 HepG2 肝癌细造成凋亡进一步抑制其生长,内容极为详尽丰富。

台湾菸酒公司林赞峰处长之〈红麴功能性食品开发:发酵、品管及健康效益〉也对其生产、安全性及功能性作完整之介绍。

成大细胞生物与解剖研究所黄步敏教授之〈冬虫夏草菌丝体对小鼠 Leydig 细胞之固醇生成〉,显示冬虫夏草菌丝在体内集体外,试验均呈现刺激睾丸固醇生成及生殖功能促进之效果,更令人耳目一新。

日本学者 K. Koyama(小山)博士则由 50 种日本菇类子实体中萃取 OPG-Messenger RNA 抑制物,并且由一种牛肝菌中分离出这类物质。

两位美国学者则分别以 LCMS 及味觉分析对洋菇及羊肚菌做为成分之剖析,可以说是新方法之应用。香港两位学者则对菌类之功能性食品做种类上广泛之介绍。 

 

结语

 总之,本小组以台湾学者为主轴,灵芝也是台湾学者具有深入研究之一环,能在华盛顿直辖区听到灵芝及其他菌类具代表性且完整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一大收获。

 

分類:歷史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