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北京灵芝专题研讨会记实

发布时间: 2015-06-01 08:43

2004年6月7日,中国药理学会和中国食用菌协会在北京召开一场为期二天半的灵芝专题研讨会,约有100位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学者、厂商代表和新闻记者前来参加,共报告论文约40篇。台上报告、台下提问讨论交织在一起,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

文.图/林志彬

◎本文原载於2004年10月《健康灵芝》第26期 2731

 

自1991年以来在中国大陆已举办过五次全国或国际性的灵芝专题研讨会,这些会议对推动灵芝的研究、产品开发和应用有重要作用。

最近一次灵芝专题研讨会於2004年6月7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约100位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学者、厂商代表、新闻记者等参加了研讨会。会议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和中国食用菌协会还特邀了韩国的灵芝研究学者金炳钰(Byong Kak Kim)和金河元(Ha Won Kim)教授到会作学术报告。

会议组织者精心安排了学术活性,二天半的会议期间分别安排了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和圆桌讨论会等。着名灵芝研究学者的报告、高水准的研究内容和大家共同关心的议题,再加上生动活泼的学术交流方式,使与会者集中精力参会。

会场上座无虚席,台上的报告和台下的提问、讨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气氛。笔者多年来强调的「科学的研发灵芝,合理的应用灵芝,正确的评价灵芝」,在此次研讨会上得以充分体现。

 

回顾灵芝研究历史,及灵芝三萜类药理与活性

笔者在大会报告中回顾了灵芝研究与开发的历史、现状,并就未来的灵芝研究开发中亟待重视与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详见「摘要1」)

韩国国立汉城大学的金炳钰教授在自己工作的基础上,综述报告了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药效和生物活性,他指出在过去的30年中,从药用真菌特别是从灵芝中获得的三萜类化合物已超过200种,他将羊毛固烯型三酸分为10类,并对其构效关系作了介绍。

 

中药研究设计的科学化和中药研究结果的推论,必须严谨

阳明大学的李旭生教授强调,灵芝可唤醒机体的自癒能力,如灵芝多糖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抑制肿瘤的增殖、分化。

北京大学医学部丛铮教授批判了「中药是天然药物,其毒副作用小」的认识误差;对中药研究设计的科学化问题、中药研究结果的推论必须严谨和慎重、正确对待中医和西医的现有知识和理论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可供合理应用灵芝和正确评价灵芝作参考。

 

同名异种和同种异名的问题仍然严重

福州绿谷生物药业技术研究所林树钱研究员作了题为「灵芝菌种的DNA指纹分析」的专题报告,该所应用基因组DNA的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技术和核糖体rDNA5.8s+Its区段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中国大陆30个灵芝菌种DNA进行DNA指纹分析。

结果供试的不同名称的灵芝菌种大部分是赤芝类菌种(17/30),其次是紫芝(6/30)和松杉灵芝(4/30)。结果指出,灵芝栽培菌种取名混乱,尤其是赤芝和松杉灵芝类混淆较严重,存在同名异种和同种异名的问题,故灵芝栽培菌株命名亟待规范化。

 

灵芝β-葡聚糖&新成分「胆甾醇」

韩国汉城大学的金河元教授等发现,小鼠脾、胸腺、肺、胃和肠道检测到的β-葡聚糖受体(Dectin-1)可能与灵芝β-葡聚糖的活性有关。(详见「摘要2」)

福州绿谷生物药业技术研究所王赛珍等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出一种新胆甾醇,经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系赵洪波等药理实验证明,其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缺氧再氧化损伤有显着保护作用,这是灵芝有效成分活性研究的最新突破。

 

其他报告

此外还有多篇报告亦使与会者瞩目。

1.灵芝细胞培养胞外多糖反馈抑制作用及胞外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常继东等,华东理化大学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2.灵芝多糖通过抑制超氧阴离子而改善醋酸去氧皮质酮-盐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依赖性舒张功能(罗健东等,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系);

3.灵芝孢子对帕金森氏病的保护作用(锺志强等,中山医科大学神经学系);

4.灵芝多糖对细胞因数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祝晓玲等,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系);

5.灵芝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张劲松等,上海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6.灵芝固醇类提取物对免疫性肝损伤中CYP450药物代谢酶系表达及活性的影响(王昕等,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

7.灵芝活性多糖GLIS对正常和荷瘤小鼠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唐庆九等,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

8.绿谷灵芝胶囊对失眠症、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张春燕等,上海市东方医院)。

 

〔摘要1〕灵芝研究与开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004-gano-1

记载灵芝的药典 

灵芝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作为药物应用已有悠久历史。东汉时期(约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把灵芝列为上药,并详细论述了灵芝的种类、产地、性味、功用等。

以後历代医药学家也有许多关於灵芝的论着,如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唐朝苏敬的《新修本草》、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学家对灵芝的药用价值已有充分认识,认为灵芝具有「扶正固本」作用,可补五脏之气,用於治疗多种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了灵芝(赤芝和紫芝子实体)作为法定中药材;国家卫生部批准灵芝作为食品新资源,这就从法律上肯定了灵芝药食兼用的地位。最近,《美国草药药典与治疗概要》收载灵芝子实体和菌丝体亦指出,灵芝的现代研究、开发与应用已受到国际医药学界的重视。 

灵芝的有效成分与药理活性

我国的灵芝现代研究始於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人工栽培灵芝子实体和灵芝深层发酵培养菌丝体以及发酵液的技术成功,使灵芝子实体、菌丝体和孢子粉能大量生产,为灵芝的医药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灵芝的化学研究证明,灵芝所含多糖类、三萜类、肽类、甾醇类等成分是其主要有效成分。药理研究证明,灵芝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放射线与抗化学治疗药损伤作用,镇静作用、强心及抗心肌缺血作用、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调节血脂作用、降血糖作用、保肝作用、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以及抗衰老作用等。

灵芝的药理作用机制

 近年来,科学家对灵芝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灵芝多糖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分化和功能;灵芝多糖的抗肿瘤作用与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特别是与增强细胞毒T细胞的功能和促进抗肿瘤细胞因数如TNF-α、IFN-γ等产生有关;最新的研究还初步证明:

1.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可能参与灵芝多糖肽的抗肿瘤作用;

2.灵芝多糖肽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可能与灵芝抑制肿瘤扩散和转移有关;

3.灵芝三萜类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4.灵芝对不同疾病的动物模型如肝炎、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以及免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和自由基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中医的「异病同治」治则有关。 

5.临床研究则证明,灵芝制剂可用於治疗或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神经衰弱失眠、冠心病、高血脂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炎、肿瘤等。

灵芝的学术活性十分活跃 

在灵芝药理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灵芝的「扶正固本」作用与其增强机体重要器官系统的功能,调节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路,促进机体内环境稳定,即稳态调节作用有关。「以人为本,调节人体功能」是灵芝保健功效的基础。

 国内外有关灵芝研究与开发的学术活性也十分活跃,1991年、1994年、2000年和2002年先後召开了多次全国灵芝研究专题讨论会和国际灵芝专题讨论会。韩国、日本、纽西兰和台湾近年亦举办过国际性灵芝专题讨论会。这些会议进行了学术交流,促进了科研合作,也推动了灵芝产业的发展。 

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灵芝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均取得重要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诸如:

1.灵芝的段木栽培消耗大量木材,破坏森林资源,如何使用代用栽培料栽培高品质灵芝,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2.注意控制灵芝原料和产品的重金属和农药的残留量。

3.建立灵芝生产的GMP标准。 

4.为保证产品质量,无论食用或药用,均应制定灵芝原料、中间产品和终产品的质控标准,特别是制定分子生物学的质量检验标准。

5.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灵芝产品几乎均为粗提取物,远未达到中药现代制剂的要求,应在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有效组分或成分明确的现代灵芝制剂。

6.重视灵芝与其他中药搭配组成复方中药制剂的研究。

7.灵芝的临床试验应加强,除观察灵芝的直接防治疾病疗效外,还要观察灵芝与其他药物或疗法联合使用时的协同作用

8.灵芝产业应自律,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生产质量标准,规范产品的广告宣传等。

共同努力的方向 

从古至今,灵芝已历经2000余年的沧桑变化,而灵芝的现代研究起步迄今还不超过50年。然而,在这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中医药宝库中的这一珍品跨越了历史的局限,迈入现代科学的殿堂,又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造福於人类。但是,「科学的研发灵芝、合理的应用灵芝、正确的评价灵芝」仍然是灵芝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领域应共同努力的方向。(摘要1文/林志彬)

 

〔摘要2〕灵芝β-葡聚糖通过结合Dectin-1受体发挥免疫调节活性

β-葡聚糖是由β-(1,3)、β-(1,4)和/或β-(1,6)糖键连接的葡萄糖多聚体。β-葡聚糖主要功能有:抗肿瘤、抗真菌、防辐射、清除自由基、抗衰老。高分子量的β-葡聚糖能否经过胃肠粘膜屏障被吸收,是长期备受争议的问题。近来,β-葡聚糖的吸收机制得以阐明。

肠道Payer氏斑的膜细胞(mebraneous cells,M cells)负责将β-葡聚糖从腔面转运入肠粘膜屏障,进而启动了肠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下方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或巨噬细胞。

M细胞散布在肠Payer氏斑,并且和上皮下淋巴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密切接触。M细胞通过细胞内吞作用从肠腔摄取抗原,抗原从M细胞释放并被抗原呈递细胞DC细胞摄取。DC俘获的抗原呈递给淋巴结中的T淋巴细胞。DC拥有诸如真菌或细菌β-葡聚糖碳水化合物受体。最近从DC中克隆到β-葡聚糖受体,被命名为Dectin-1。

人Dectin-1多肽有247个氨基酸并有胞浆、膜、茎和碳水化合物识别结构域。Dectin-1能够识别各种β-(1,3)和/或β-(1,6)糖键连接的葡聚糖,不能识别β-葡聚糖。采用RT-PCR技术,我们在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细胞株检测到Dectin-1的mRNA。应用同样的方法在小鼠、胸腺、肺、胃和肠道也检测到Dectin-1。

灵芝β-葡聚糖能够在LPS刺激下促进RAW 264.7细胞表达IL-6和TNF-β。但是灵芝β-葡聚糖单独作用并不能促进IL-6和TNF-β产生。提示Dectin-1受体可能和toll样受体(TLR)和/或CD14协作启信号转导。(摘要2文/金河元、金炳钰,汉城大学生命科学部药学院)

 

分類:歷史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