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成教授於2008年3月1日仙逝,享年93岁,他是我们的恩师,也是我们的典范。身为医生的他常笑着说从来没有看过一位病人,不过他的研究成果更不知拯救多少人。
文/苏庆华
◎本文原载於2008年4月《健康灵芝》第40期48~49页
董大成教授参加2006全球华人灵芝研讨会准备接受终身成就奖时的情景,
陪在他身後的是本篇文章的作者,苏庆华教授。(摄影/杨文卿)
董大成教授於2008年3月1日仙逝,享年93岁,留给世人无限的感念与追思。
董教授生於1916(民国五年)2月24日高雄市,高雄中学毕业後进入台北医学专门学校就读,後改制为台北帝大医学专门部,也就是台大医学院之前身,董教授是第一届毕业生(1938年),毕业後立即进入专门部医化学教室,在着名生化学者广火田龙造教授指导下,从事甲基氨基酸代谢酵素之生物化学研究。1944年获九州帝国大学医学博士。
中日战争期间日本粮食缺乏,台北一家着名的糕饼店以野生之虎爪豆(Dopa,也叫富贵豆)替代红豆做成糕饼,凡食者皆发生晕眩呕吐等中毒现象,董教授只以一星期的时间以各种处理方法解决此一问题,并且证明Dopa就是导致中毒的原因。
Dopa之发现不仅使董教授的研究方朝向豆类的毒性有更深入探讨,例如着名的鸡母珠毒蛋白(Abrin)之发现,同时也研究这些物质对肿瘤之影响,不仅为植物抗癌物质研究上展开新页,也间接促成後来研究灵芝之动机。
董教授在广火田教授出任九州帝大教授後,即以副教授身份在众多日本人中,独自主持负责医化部之行政、教学及研究工作直到光复。战後(1945年)董教授任台大医学院生化学科主任,并於1949~1951年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当时最为热门的酵素学,1948年荣升教授。
他领导台大医学院生化学研究所近四十年,包括林国煌教授、宋善青教授、黄伯超教授、林荣耀教授、林仁混教授等深具国际声望外,以及许多在国外扬名之博硕士,都由他所培植。
这段期间,董教授在进行纯学术如蛋白质学专研之同时,也对战後国人营养不足的问题贡献心力,例如推广富强米(添加维生素B)。他更关心主要食品的污染,例如黄麴毒素造成之肝脏疾病、多氯联苯伤害复健等问题之探讨。
1983年自台大医学院退休,转任台北医学院(现台北医学大学)院长(现称校长),他成立北医中药医学研究中心,并领导各项中药材之开发与研究,促成北医成为中药研究之重镇。而灵芝之研究也在当时即已启动,指导生化学科郑惠华教授与1985年到任之笔者,成为台湾最早从事灵芝学术探讨之先驱。
记得当时笔者负责灵芝之液态培养、多醣体之纯化,除了提供动物实验外,实验室之每位老师、研究生、助理每天都要喝100 ml之灵芝培养液(我们称为「灵芝粉圆」,球状的菌丝体悬浮在带有清香之透明的多醣液中,实在是很好喝),为期一个月。服用前後再抽血分析淋巴球族群变化,结果几乎每个人都得到相当正面之结果,这也使其中许多人养成每天服用灵芝之习惯。
1986年董教授从北医院长位置退下来,担任专任教授至1991年,获聘北医名誉教授。先前他也是台大荣誉教授,学术着作200余篇。董教授热心社会服务、担任许多公益团体之领导人,重要者包括: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台湾省分会会长、西区扶轮社社长、台湾盲人重建院董事长、惠明盲童学校董事长、中华民国伤残重建协会董事、中华民国癌症学会理事长等职务并全心投入。
董教授是一位标准的gentleman,永远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属下。1985年8月第一次和他见面是我拿我的博士论文去北医求职,他大概看了一下论文就叫我填表格,表格填完後我就问什麽时候可以知道是否录用,他不慌不忙的说:明天就来。这样,我在北医一待已经23年。
从不提起过去辉煌成就,很少人知道他在70岁以後大部分的生活都在北医度过,因为他的(也是笔者的)实验室是地下室,来到实验室後他就与学生及助理一起讨论学术研究的问题。做研究就是他的志趣,他是医生,但他常笑着说他从来没有看过一位病人,不过他的研究成果更不知拯救多少人。
他是我们健康的标竿,我们一直以为他会至少100岁,70岁时还在慢跑,但十几年前膀胱癌的手术使他元气大伤,大家都在推测是否与他早年进行之黄麴毒素之实验有关,因为当年之防护措施可能没有做得很好。这也是做为研究者的一种牺牲吧!
董大成教授是我们的恩师,也是我们的典范,即使是去年,他还在进行灵芝的研究,利用灵芝培养液中的纤维素水解酵素分解绿藻坚硬的细胞壁,使绿藻细胞内容物释放出来,对这两种产品都是相得益彰。无论最後这项研究的结果如何,他都是研究者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