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发中国家学者的典型,他的学术成长正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写照,从洋菇到灵芝属的分类监定、遗传育种到各类人工栽培条件的探讨等,奠定今日台湾灵芝产业生存的基础。
文/许瑞祥
◎本文原载於1999年1月《健康灵芝》第3期 25~26页
1999年王西华於台大农艺馆研究室。(摄影/于鲁光)
民国六○年代的台湾,农产及其加工制品为发展经济赚取外汇的命脉,其中的洋菇罐头更是当时的重点产业项目,全盛时期年销售量超过四百万箱,金额达一亿美元以上,为世界最大的洋菇生产国。
将温带地区的食用菇引进亚热带的台湾栽培生产,欧美各国视此成就为台湾农业发展的奇蹟之一。创造台湾洋菇栽培王国的团队中,包含勤奋的菇农、健全的产销制度和紮实的研究基础。
在国际间为交流研究成果,推广栽培技术、开发产品市场等,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食用菇类科学会议,成为各国菇类研究的学者与产业界互相应证观摩的盛会。
根据历届会议中发表论文整理而成的《Mushroom Science》,更是相关研究者必读的经典。自1974年起到1995年间,分别在台湾、法国、澳洲、德国、爱尔兰、英国等地举办六届年会。在此二十年间代表台湾地区连续出席六届年会的仅有Prof. H. H. Wang一人。
台湾菇类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在国际间食用菇研究的同侪中认为,Prof. H. H. Wang为台湾菇类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从三十年前的洋菇到现代的灵芝,屡次展现台湾在菇类研究的最高水平,同时见证了台湾食用菇类发展的历史。享誉国际的Prof. H. H. Wang就是本人从事灵芝研究的启蒙恩师──台湾大学农化系的王西华教授。
王教授生於1926年7月3日的台北市,1945年台湾光复进入台湾大学农化系就读,1949年毕业後担任助教,开始人生教学与研究的黄金岁月。
1968年他荣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博士後,赴美国哈佛大学John R. Raper教授研究室,从事洋菇同核体的分离研究,成为台湾地区第一位从事菇类性别判定到杂交育种基础理论的学者,并以栽培洋菇的稻草堆肥研究中,开创其固态醱酵(solid state fermentation)的理论,成为世界上研究固态醱酵的知名学者。
王教授结合其洋菇育种与选种的成果,配合堆肥制作与出菇管理,将台湾洋菇栽培的收成由每坪12~13公斤提升为40~50公斤。产量的增加改善了菇农的收益,同时也带动了整个菇类研究的风气。
全力推动台湾灵芝研究计划
1980年代王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始参与灵芝的系统化研究,从灵芝属的分类监定、遗传育种到各种人工栽培条件的探讨等,对台湾灵芝进行长期全面性的基础研究。
在王教授担任「中华民国真菌学会」与「中华民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期间,承当时行政院科技顾问李国鼎资政与陆之琳顾问之协助,全力推动台湾地区灵芝研究计划之整合与规划。
并於1987年11月29日假台湾大学农艺馆举行首次的〈灵芝研究发展研讨会〉,将过去台湾地区灵芝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一系列的介绍展示。回顾当年热烈参与的贵宾与讲员,如今都已成为台湾地区灵芝研究与市场开发的主力。灵芝的大型系统化研究构想在日後能够实现,该次研讨会的成功扮演着重要的催生作用,同时也奠定今日灵芝产业生存的基础。
至1996年王教授退休前为止,总共指导完成2篇博士论文及4篇硕士论文是以灵芝为主题材料者,此项记录到目前为止在台湾仍无人能超越。此外,在王教授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发表了百篇以上的期刊论文,其中关於灵芝的研究成果就有十几篇,无论就基本学术或应用领域而言,他见证了近年来台湾地区灵芝研发的历程。
无私无我的教学精神
王教授是开发中国家学者的典型,他的学术成长正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写照,台湾经济与科技的奇蹟,也是在如同王教授一般的学者努力下奠定基础。他本身勤奋努力的吸收各种新知识,在有限的设备与困苦的条件下,无私无我的教导学生从事严谨的研究工作,要求学生以思考和实验来挑战未知的知识。
经过王教授训练毕业的学生中,取得博士学位者至少有两百位以上,分布於世界各地从事各种科研工作,继续传承王教授的治学风范。
笔者有幸能从1980年开始在王教授的指导下,进入食用真菌的研究领域中,坚持灵芝的基础科研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支持我们不断自我超越、开花结果的是他所提供无限的挥洒空间。
从今而後当我们在享受相关灵芝产品的便利时,更应该对台湾地区菇类研究的缘起做深入的了解,对於致力推动灵芝研究本土化、奉献毕生心血的王教授,表达敬意与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