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森林植物与病理学博士,专长高等菌类的分类及生态研究、森林病害群研究,以及食用、药用及毒菇类的基础研究。在灵芝方面,除了与其指导学生共同发表灵芝新种小孢子灵芝之外,亦指导学生对「南方灵芝复合种之分类」进行研究。
资料来源/中国菌物学100年
陈瑞青(Chen Zuei-Ching),男,汉族,台湾台南人。生於1930年 3 月 6 日,卒於2003年 8 月28日,享年73。菌物学家,教育家。陈瑞青与发妻林春香结缡43载,育有二女一子(陈莉芩、陈莉莉和陈祥君,为亲子教育、学术和医学服务)。
陈瑞青1954年自台湾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病理组)毕业,1967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雪城(Syracuse)森林学院硕士学位,1971年获森林植物与病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获进入台湾大学农学院实验林管理处服务,任技士、组长与技正等职,主持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树病及木材腐朽的研究、食用类的栽培及研究等工作。
1973年转任台湾大学理学院植物学系专任副教授,负责菌类学的教学及研究,1976年升任教授,2000年退休。退休後仍从事菌类研究及发展,於2003年荣获台湾大学植物学系荣誉教授。他在30年的科教生涯里,着有专业报告100篇,并培育多位真菌学专才,无论在教学领域还是在研究领域都有卓越贡献。
陈瑞青教主要专长於高等菌类的分类及生态研究、森林(包括木材病理)病害群的研究,以及食用、药用及毒菇类的基础研究。其所主持的台大菌类研究室,执行全台湾的菌类资源及物种多様性的调查研究,至今已发表真菌 3 个新属、81个新种及台湾新记录600多种。
陈教授对推广学术交流与亚洲教学研究的贡献非凡。1983年创办台湾真菌学会,任首届理事长,协助各大学及研究机关基础菌类学的合作研究,将台湾菌类调查成果自光复时的2,800多种提升至6,000多种,其成就高居亚洲之冠。
1994年 9 月,在加拿大温哥华第5届国际菌物大会(IMC5)上,陈瑞青以高票当选为国际菌物协会亚洲委员会(IMAAC)委员长,并於1999年连任。此其间,陈教授引领亚洲菌物学的发展,推动国际学术的交流,除了多次邀请国际着名真菌权威学者来台参加学术研讨会外,还积极推动亚洲各国代表之间的菌物学术互动。1992年,他积极联系、倡导海峡两岸真菌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和交往,1993年 9 月海峡两岸菌学会在台湾举行了两岸真菌学首次学术讨论会。
陈教授曾任《台湾真菌志》主编,亦担任国际学术界(包括马来西亚、印度与香港等)的审查委员会委员。1996年,陈教授更受聘於国际性学术刊物《菌物学研究》Mycological Research,荣任该刊亚洲地区主编,《菌物学研究》系《英国菌物学会》会刊,这实乃崇高的荣誉,为菌物学界所津津乐。而《台湾真菌志》的前言即陈教授所撰述。
在灵芝方面,陈瑞青教授除了在1989年与其指导的学生许瑞祥共同发表灵芝新种──小孢子灵芝之外,还指导叶增勇於1990年以「南方灵芝复合种之分类学研究」通过博士论文审查。尔後业增勇任教台湾师范大学生物系,持续针对南方灵芝复合种进行基因分析与生物活性研究,共计指导完成 3 篇硕士论文。
陈瑞青教授为人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有着英国绅士般的翩翩风采,个性乐观幽默,谈笑风生;待学生如子,桃李满天下,是学生心目中敬重爱戴的良师。2003年 8 月28日骤然往生,一生致力於台湾及亚洲菌物学的发展,对菌物研究贡献既深又远。
《台湾真菌志》第2版纪念陈瑞青教授对台湾真菌研究的贡献。
(资料来源/Biota Taiwanica 台湾生物多样性资讯入口网)
资料来源/余永年、卯晓岚主编,2015,中国菌物学100年,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