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对於脑血管疾病的效果,主要是透过调控血压、血糖、血脂,乃至於抑制血小板凝集、扩张血管等作用达成的,不论在辅助医疗或预防效果上都深具价值。
文/刘国柱
◎本文原载於 2003 年 7 月《健康灵芝》第21期 33~40页
Part I 脑血管疾病的种类、发生原因、症状与治疗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是国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凡动静脉循环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伤害者均属之,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脑出血、脑动脉肿瘤、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炎等。其病因很多,主要为:
1. 脑血管壁病变: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炎、脑血管畸形和外伤等。
2. 血液成分改变:贫血、血小板增多或减少症、红血球增多症、脱水、高脂血症、凝血障碍、妊娠、产後、手术後和口服壁孕药等,均可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
3. 血液动力学的改变:高血压、低血压和心脏病等,均会引起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4. 其他:糖尿病、尿毒症、缺氧、中毒、感染、外伤和肿瘤等,均可引起脑血管疾病。
今仅讨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脑血栓和脑栓塞)和脑出血三者,因其发病急骤,致残率或死亡率高,一般称之为「中风」或「卒中」(Apoplexy)。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系指短暂且局部而急性的脑血管循环障碍,好发於中年以後,发病急骤,反复发作的运动或感觉障碍,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随之在二十四小时内神经性能完全恢复,无後遗症。
此病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或与纤维蛋白、血小板或胆固醇晶体形成之栓子或颈内动脉狭窄有关。一般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中风的预警信号。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约三分之一发病後三年内会发生脑梗塞,三分之一会继续反复发作,三分之一未经治疗而自然缓解。
〔症状〕
精神混乱、失去记忆、失去知觉、眩晕、头眼昏花、视力模糊、全身无力或偏瘫。
〔治疗〕
(一) 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
1. 高血压是引起中风的最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对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至关重要。
2. 心房纤维震颤(Atrial fibrillation)可引起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病人伴有心房纤维震颤者,发生中风的危险率比同年龄、同性别而没有心房纤维震颤者约高 8.5 倍。
3.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方针。
(二) 抗血小板凝集:
1. 阿司匹林(Aspirin):能抑制血小板内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转化为凝血烷 A2(Thromboxane A2),以防止血小板凝集。
2. 提克劳匹丁(Ticlopidine):为一有效的抗血小板凝集药,药效持久而疗效显着,优於阿司匹林,但其价格昂贵。
二、脑梗塞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是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由於供应脑部之血液发生障碍,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和软化,多数为白色梗塞,即「缺血性梗塞」;少数由於梗塞区域之血管坏死,继续出血,形成红色梗塞,称为「出血性梗塞」。脑梗塞是脑血栓和脑栓塞引起的。
(一)脑血栓
脑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是因为脑血管病变,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梗塞,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 70~80%。大部分系由於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侵犯大、中动脉,使之发生梗塞,而形成脑血栓;小部分是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相互促进,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使动脉硬化加速进展,动脉硬化引起脂肪样变性或纤维样坏死。
形成脑血栓的主要因素为动脉管壁病变缺损、血液成分改变、血液动力学异常,如血流速度过缓或血流量减少,尤以血管壁缺损最为重要。脑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硬化,引起血管壁内膜粗糙不平,血管腔狭窄,胆固醇容易沉着於管壁,血小板聚集变形破裂而释出凝血因子,致形成血栓。在血压低、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高凝状态下,更易形成血栓。
次要因素如脑动脉炎、红血球增多症、贫血、血小板增多症、外伤、血管畸形、避孕药、妊娠、产後、手术、脱水等亦可引起血栓。
〔症状〕
脑血栓多发生於中年以上和老年人,尤其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人最易发生。常先有短暂性缺血发作之症状,而後发生偏瘫;病灶范围较大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并会有脑水肿等。
〔治疗〕
抗凝血药物如肝素(Heparin)静脉点滴注射、血栓溶解剂如尿激酶、链激酶、蛇毒溶栓酶、钙离子颉抗剂和血管扩张剂等。
(二)脑栓塞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系指来自体内各部的栓子(Embolus),如心肌梗塞之血管壁血栓脱落、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之斑块脱落,感染性栓子、脂肪栓子、胆固醇栓子、肿瘤栓子、寄生虫栓子、空气栓子等,阻塞了脑动脉,使脑组织缺血、坏死,而产生脑功能障碍,又称为「栓塞性脑梗塞」。
〔症状〕
脑栓塞发病急骤,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最快、最突然的,亦较严重,因栓子阻塞脑动脉,引起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而出现突然昏迷、偏瘫、失语,常伴有头痛、呕吐、痉挛。
若栓子溶解、破碎,小栓子移向远端,局部脑水肿消退,侧支循环建立,使局部血液供应改善,其症状很快就会好转。若栓子较大,引起大片脑梗塞或严重水肿,或引起续发性梗塞或出血,则会危及生命。
〔治疗〕
脑栓塞之治疗与脑血栓治疗相同。
(三)脑出血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一种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原发性脑出血主要发生於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病人,由於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内的小动脉发生脂肪样变性和纤维样坏死,故在血压突然升高时,很容易破裂出血。此种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约占原发性脑出血的 90%。
其他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有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脑动脉痉挛、脑动脉炎、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贫血)和肿瘤等。
〔症状〕
脑出血多发生於 50~65 岁,绝大多数有高血压、头痛、头晕等病史,发病急骤,突然的剧烈头痛、头昏,继之以恶心、呕吐,渐渐出现昏迷、偏瘫、失语、呼吸不规则等。大量出血者,在一至两小时内即可引起死亡。因出血的部位不同,其症状亦不同。
〔治疗〕
主要是防止脑内继续出血,并避免发生并发症。使病人安宁、情绪稳定,避免搬动、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脑缺氧、控制血压、降低脑内血压,以减轻脑水肿、维持营养及电解质平衡等支持疗法。外科手术以清除凝血块、消除血肿,并可减轻残障之程度。
〔复健〕
脑出血病人在恢复期的复健治疗至为重要,此关系到病人功能恢复或残障程度,应把握时机且耐心做复健治疗。
Part Ⅱ 灵芝对脑血管疾病的辅助医疗和预防效果
根据研究和动物实验,证明灵芝确有抗凝血、扩张脑血管、降血压、降血糖和降血脂的功效。在临床上,灵芝更用以治疗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一、研究方面
(一) 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由胶原(Collagen)引起血小板的凝集,灵芝抗凝集作用为阿司匹林的 0.55 倍。大肠杆菌内毒素(Endotoxin)引起血小板的凝集,灵芝的抗凝集作用也比阿司匹林强(1)。即使将灵芝液稀释一百倍,仍有显着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2)。
凝血烷 B2(Thromboxane B2)可使血小板凝集,灵芝的丙酮萃取质 1,000 μg/ml 之浓度,可抑制大鼠血小板凝血烷 B2 的生成达 80%,因而阻止了血小板的凝集。
(二) 抗凝血酶作用
将牛的纤维蛋元溶於缓冲液,再加入灵芝液,最後加入凝血酶(Thrombin),测定其凝固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其凝固时间显着延长,且灵芝 1,000 μg/ml几等於肝素 10 μg/ml。
依据凝集实验的指示,分离出抑制血小板凝集的有效成分为腺苷(Adenosine)(2)。腺苷对凝血酶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诱发的血小板凝集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3),亦显示腺苷能抑制凝血酶的酯解作用(4),或干扰了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经由自身磷酯化作用的释放能量,而抑制血小板的凝集(5)。
二、动物实验方面
(一) 扩张血管作用
予猫静脉注射自灵芝萃取出来的灵芝总硷 0.05758 mg/kg(相当於生药 12.5 g/kg),能使脑血管血流量增加 24.8%,显示灵芝能增加脑的血液供应(6)。
(二) 降血压作用
予本态性高血压大鼠口服灵芝煎剂,在给药三小时後,降压作用最大,约降低 12%,且持续七小时以上(7)。予以口服菌丝体培养液 0.5 mg/kg,在给药三小时时,即有中度的降压作用,约降低 11.3%,且持续 25 小时以上(8)(编按:本态性高血压是指,高血压的原因不明,非其他疾病所引起,可能与遗传有关。)
肾脏中的肾酵素(Renin)作用於血管紧缩素原(Angiotensinogen)生成无活性的血管紧缩素Ⅰ,再经由血管紧缩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将血管紧缩素Ⅰ转化成血管紧缩素Ⅱ(Angiotensin Ⅱ)。血管紧缩素Ⅱ对血管有强力的收缩作用,使血压升高。
自灵芝分离出来的灵芝醛 A、灵芝醇 A、B,灵芝酸 B、C2、F、H、K、S1 和 Y,均有抑制血管紧缩素转化酶活性的作用,其中又以灵芝酸 F 的作用最强,其抑制 50%血管紧缩素转化酶活性的浓度为 IC50=4.7×10-6M,其它成分的作用为 IC50=10-5 M。
(三) 降血糖作用
予正常小鼠注射灵芝水萃取物质(相当於生药 104 mg/kg)有显着的降血糖作用,在 七和二十四小时,其血糖分别为对照组的 62% 和 69%,以此为指标,而分离出灵芝多糖 A(GanoderanA)和灵芝多糖 B(Ganoderan B)。
予正常小鼠腹腔注射灵芝多糖 A 和 B,各分别为 10、30 和 100mg/kg均有显着的降血糖作用。灵芝多糖 A 在七小时时,其血糖分别为对照组的 55%、59% 和 48%;24 小时时分别为 78%、60% 和 56%;灵芝多糖 B 在七小时时,分别为对照组的 70%、86% 和 56%;二十四小时时,分别为 87%、107% 和 84%,而灵芝多糖 A 的降血糖作用比灵芝多糖 B 为强。
予四氯嘧啶(Alloxan)诱发的糖尿病小鼠腹腔注射灵芝多糖 A 和 B,各分别为 10、30、100 mg/kg,亦有显着的降血糖作用。灵芝多糖 A 在 7小时时,其血糖分别为对照组的57%、52% 和 53%;24 小时时,分别为 81%、81% 和 67%;灵芝多糖 B 在七小时时,分别为对照组的 89%、77% 和 53%;24 小时时,分别为 100%、86%和77%(10)。
另外分离出灵芝多糖C(Ganoderan C),其降血糖作用较前二者弱。自灵芝子实体分离出含蛋白质的异多糖体,大多数具有降血糖作用,唯较灵芝多糖为弱(11)。
灵芝菌丝体培养於大豆粉、甘薯粉等中,振荡培养七天,得浓稠之液体,将其冷冻乾燥成粉末,以此粉末 1 g 予实验室诱发之糖尿病大鼠口服,於六小时後,其血糖由 425 降至 350 mg/dl(12),约降低 18%。
(四) 降血脂作用
予家兔口服灵芝煎剂 7.5 g/kg,共十天,其胆固醇显着下降(13)。
予本态性高血压大鼠饲以高胆固醇饲料为正对照组,再加入灵芝萃取质每日 100 mg/kg 为实验组,予以普通饲料者为对照组,於二十天後,正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其血清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和β-脂蛋白(编按:即低密度脂蛋白,所载的胆固醇也常被一般人称作「坏的胆固醇」)均增加,尤以β-脂蛋白增加的最为显着。实验组与正对照组比较,其血清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均显着降低(14)。
於大鼠的高胆固醇饲料中加入灵芝菌丝体,可显着降低血清和肝脏中的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含量,并能抑制自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15)。灵芝酸Mf(Ganoderic acid Mf)和灵芝酸T-O(Ganoderic acid T-O)能抑制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16)。
三、临床方面
(一) 降血压的效果
● 日本的实验:灵芝能降低收缩压与舒张压
日本以最近一至二个月内,三次测量血压,平均收缩压在 160 mmHg以上,舒张压在95 mmHg以上的本态性高血压病人 40 人,仍以利尿剂、末梢血管扩张剂和强心剂治疗中,与灵芝煎剂制成之锭剂 6 粒(相当於子实体 3 g)并用,分别於午前和午後空腹各服 3 粒,连续六个月。结果发现,本态性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服用灵芝前显着下降:
1.收缩压呈中度下降(下降20~29 mmHg)者 4 例,轻度下降(下降10~19 mmHg)者19 例,有效率为 57.5%;
2.舒张压呈中度下降(下降 10~14 mmHg)者 7 例,轻度下降(下降 5~9 mmHg)者 17 例,有效率为 60%(17)。
将服用利尿降压剂、末梢血管扩张剂和强心剂的高血压病人停药後,改服灵芝煎剂制成之锭剂(相当於 1.75 g的子实体),四周後,15 例中与原来药物有相同效果者 7 例,无效者 3 例(7)。
● 不同剂型的灵芝,有相近的降压效果
以灵芝煎剂治疗高血压,有降低血压和改善自觉症状的作用,其降压效果达 87.3~98%;以灵芝糖浆治疗高血压的总有率为 88.9%;灵芝菌丝体培养液的降血压总有效率为 88.9%(18)。
(二) 降血脂的效果
对於血清胆固醇高於 200 mg/dl的病人,每天给予灵芝菌丝体培养液糖浆 5~10 ml,每天三次,共四周,其血清胆固醇下降 21 mg/dl 者 47%;予以 10~20% 灵芝酊剂,每天三次,每次 10 ml,半年以上,血清胆固醇下降>20 mg/dl 以上者 73.7%,血清脂蛋白降低>50 mg/dl 以上者 73.3%(19)。
每次予以菌丝体培养液糖浆 4~6 ml,每天二至三次,连续一至二个月,血浆胆固醇下降>50 mg/dl 以上者 46 %,下降 31~50 mg/dl 者26%,下降 10~30 mg/dl 者 14%,总有效率为 86%(20)。
以灵芝糖浆、紫芝和密纹薄芝菌丝体培养液 5~10 倍浓缩液,每天二次,每次 20ml,共 10~14 周,胆固醇下降>100 mg/dl 以上者 26.7%,下降>50 mg/dl 者 93.3%;β-脂蛋白由>80 mg/dl 下降至<70 mg/dl 者 66.7%。
以灵芝舒心片(灵芝浓缩 46%)降胆固醇的有效率为 64.0%,降三酸甘油酯和β-脂蛋白的有效率为 68%(21)。
将灵芝菌丝体培养於大豆粉、甘薯粉等的培养基中,振荡培养制成的发酵粉末,30 g 粉末溶於水中,予高血脂患者服用,每天二次,共四个月,其血脂浓度显着下降,胆固醇由310 mg/dl降至250 mg/dl,下降19.3%(12)。
Part Ⅲ 灵芝对短暂性脑缺血、脑梗塞和脑出血的辅助医疗和预防效果
灵芝对脑出血时的病人而言,绝对是禁忌,因灵芝能防止血液凝固,会加重脑出血的病情,而在恢复期後服用灵芝,对於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有对症医疗之效,且对复健亦有助益。
在脑血管疾病中,不论是短暂性脑血性血发作,或是脑梗塞,或是脑出血,都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且都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而加快了彼此病程的发展。
西医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的治疗上,大多用抗凝血剂如阿司匹林或肝素,或用血管扩张剂等,而灵芝的抗凝血效果比阿司匹林效果为强,且无阿司匹林的副作用;灵芝 1,000 μg/ml几与肝素 10 μg/ml相当。
灵芝能使脑动脉扩张,使脑血流量增加 24.8%,而增加了脑的氧供应量,故灵芝在抗凝血和脑血量供应方面,既有医疗上的效果,更有预防上的价值。
高血压会促进动脉硬化,长期的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变性成坏死;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增进脑血管病变的发展;胆固醇更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或生成栓子,而阻塞了脑血管。灵芝治疗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有显着的疗效,并能促进体内葡萄糖的利用,而有降血糖的功效。
灵芝对脑血管疾病的效果,不是医疗脑血管疾病本身,而医疗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也就是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效果。预防胜於治疗,灵芝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上,实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Kubo M, Matsuda H, Nogami M, Arichi S, Takahashi T. 1983. Yakugaku Xasshi, 103: 871.
2. Shimizu A, Yano T, Saito T, Inada Y. 1985. Chem. Pharm. Bull. 33: 3012.
3. Born GVR. 1970. Physiol. 209: 487.
4. Cole ER, Kippel J L, Olwin J H. 1967. Nature ( London) , 213: 405.
5. Holmsen H, Rozenberg MC. 1986. Biochem. Biophys. Acta, 155: 326.
6. Chen Q, Wang MG, Hsu LI. 1979. Yao Hsueh Hsueh Pao, 14: 141.
7. Arichi et al. 1979. Kiso to Rinsho, 13: 4239.
8. Liu KC, Phounsavan SF, Huang RL, Liao C, Hsu SY, Wang KJ. 1988. Chin Pharm. J. 40: 21.
9. Morigiwa A, Kitahatake K, Fujimoto Y, Ikekawa N. 1966. Chem. Pharm. Bull. 34: 3025.
10. Hikino H, Hayashi T, Takahashi T. 1985. Jpn Kokai Tokkyo Koho JP 60 184,025 [ 85 184,025] ( Cl. A61k35/84) 19 Sep.
11. Tomoda M, Gonda R, Kasahara Y, Hikino H. 1986. Phytochemistry, 25: 2817.
12. Tomura T, Takahashi T, Masuda S. 1987. Jpn Kokai Tokkyo Koho JP 62 234,028 [87 234,028] (Cl. A61K35184) 14 Oct.
13.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1973.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hichuan, (1): 125.
14. Kubo et al. 1980. Kiso to Rinsho, 14: 27.
15. Shiao MS, et al. 1986. Bot. Bull. Acad. Sin. 27: 139.
16. Lin LJ, Shiao MS, Yet SF. 1988. Phytochemistry, 27: 2269.
17. Kanmatsuse K, Kajiwara N, Hayashi K, Shimogaichi S, Fukinbara I, Ishkawa H, Tamura T. 1985. Yakugaku Zasshi, 105: 942.
18. Lu WL, Lin ZP, Lin ZB. 1985. Lingzhi, P.117. (Science Publish Co.)
19. Dongzhimen Hospital of the Acad. Tradit. Chin. Med. 1973. Observ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Ganoderma lucidum Tincture in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Diseases.
20. Suchuan Institution of Antibiotic Industry. 1973. Chin. Tradit. and Herb. Commun. (1) : 31.
21.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 Nanjing Branch ). 1979. Chin. Tradit. and Herb. Commun. (6)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