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专访〕中国灵芝研究之父 林志彬教授

发布时间: 2015-05-14 00:00

研究灵芝数十载,这位发表灵芝论文数量最多、培育最多灵芝硕博士生的学者强调,灵芝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研究,合理的应用,正确的评价」之上唯有不与其吉祥如意和真善美的内涵相违背,才能给灵芝一个可长可久的未来。

采访/吴亭瑶

 ◎本文原刊於2007年1月《健康灵芝》第35期 2~5页 

2006-1

2006年10月受邀来台参与〈全球华人灵芝研讨会〉

并发表演讲的林志彬教授,特别拨冗接受专访,

畅谈研究灵芝三十年的心路历程。(摄影/杨文卿)

 

从2000年说起

距离上一次《健康灵芝》专访林志彬教授已是2000年的事了,当时林教授是主人,以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系之名,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国际性的灵芝专题研讨会,本刊总编辑台湾大学许瑞祥教授受邀发表特别演讲,因而有机会请教林教授研究灵芝三十年的经验与心得,并为文发表在第十一期的《健康灵芝》杂志上。

时隔六年,地点转移至海峡对岸,这回改由许教授做东,由微生物文教基金会具名,在台北举办一场以全球华人为主的灵芝研讨会,并邀请林教授莅临指导和担任特别演讲贵宾,所以我们才又再有一次机会亲近林教授,或者在正式的演讲场合里,或者在随行的闲聊过程中,听他谈论他与灵芝之间的林林总总。

 

有所变,有所不变

岁月似乎没在林志彬的身形或容颜留下痕迹,因为从研讨会前一天傍晚看到林志彬轻快步出机场大厅的那一刻,到五日後目送他的身影出境,即便刻意地细微观察也感觉不出六年前後的林志彬有什麽改变;或者套用许瑞祥说的:「1991年我和林教授第一次见面,他一直就是这个样子,只有我一直变胖……。」

同样的,林志彬认为灵芝未来如果要有所发展,应谨守「辅助治疗」路线与「科学的研究、合理的应用、正确的评价」三个原则,也一如他在过去接受访问时所强调的。唯一可以感觉到比较不一样的是,林志彬的灵芝科研工作做得更多了,他在灵芝学界的地位也比以往更加崇高。

他所发表的灵芝论文数量之丰富,培育灵芝硕、博士人数之众多,至今仍无人能出其右。在中国,人们尊称他为「灵芝研究之父」,其对灵芝的任何评论可谓一言九鼎;在西方,林志彬更是欧美学者认识灵芝的重要窗口,像是接受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医学会等学术机构或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发表演讲介绍灵芝。

2002年7月林志彬即受邀在第十四届国际药理学大会(美国旧金山)上发表学术报告,介绍灵芝的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机制,成为该届大会唯一一位发表专题报告的亚洲学者,也是五十年来第一位因学术成就卓着而进入世界药理学联合会执委会的中国人,可见林志彬在国际学术上的地位。

 

从研究灵芝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开始

林志彬为什麽会研究灵芝,有其时代背景的意义。在演讲中经常以中医「扶正固本」治则诠释灵芝功效的林志彬,最早接受的养成教育其实是西医。他在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练就一身内外科兼具的医生本领,并於1961年毕业後留校在药理系任教,开始跨足西医药理学领域。原以为自己的人生就在西医这个框框里发展,未料在1970年末至1971年初,林志彬因为上级命令而开始与灵芝产生交集。

「灵芝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是我实验室的第一个研究项目。当时周恩来总理号召全国科学家一起设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因为在中国北方,大约有上亿人口,每到秋冬季就深受慢性支气管炎的困扰。那时民间流行很多中药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包括灵芝。所以我就接受卫生部和北京市卫生局共同下达的任务,去研究灵芝为什麽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没想到从此和灵芝结缘,一直持续到现在。」

 

中医开启他思考的另一扇窗

别看现在林志彬对灵芝就像老朋友一样了然於胸,当初他可是走了好一段冤枉路。「当时我的思路全是西医导向,所以就设计实验,看灵芝怎麽止咳、化痰、平喘和抗细菌感染。我们做了很多实验,大部分的结果可以这麽说,不论是止咳、化痰、平喘或抗细菌感染,灵芝都没有当时用的任何一种西药强。可是临床上病人用了灵芝产品大约一个多礼拜到半个月左右,70-80%的气管炎症状确实逐渐好转,怎麽想也想不出到底为什麽会这样。」

既然想不答案,林志彬乾脆转个弯,撒大网把人的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与灵芝之间的关系,通通都研究看看,看灵芝对这些器官相关的疾病会有哪些改善,以及为什麽有效,总不会都像慢性支气管炎一样无法厘清其作用机制。

回顾当时的做法,林志彬称那是个「笨办法」,因为做了老半天,都和慢性支气管炎没有关系,然而正是因为这个笨办法,让林志彬累积了大量的灵芝临床研究经验,并让他对灵芝有更宽广的认识。

灵芝为什麽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就在这个时候,林志彬被上级派去学了一段时间的中医,开启他思考灵芝药理作用的另一扇窗。

「我不仅听老中医讲课,也在医院里跟着老中医一块看病,就这样慢慢懂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对中医的实践也有一些体会,像把把脉,看看舌苔,都不成问题。」

中医学习告一段落後,林志彬又回到实验室。当时他从中医学到全然不同於西医的治疗法则,像是扶正固本、益气活血……等等,「於是我就想,那些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服用灵芝以後,好像变得比较不容易感冒;而感冒正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主因,所以会不会是灵芝增加了气管炎患者的免疫力,进而降低患者气管炎发作的机会?」

林志彬後来的研究证实确实是如此,不仅解开灵芝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是从增强患者体质间接促进了疾病的恢复,也促使他的实验室开始对灵芝的免疫调节功效进行一连串系统化的研究,更从此激发他去探究灵芝众多功效与中医「扶正固本」的关联性。

 

正因为灵芝是中药,更要从严要求

从林志彬认识灵芝的过程不难了解,他在灵芝学界的成就是紮紮实实地靠着自己的努力与智慧一步一脚印累积出来的。在验证灵芝的过程中,林志彬并未因为灵芝属於中药而放松评分标准。

「正是因为灵芝是中药,更要从严要求。所以我都是以化疗用药,而非中国批准的中药抗肿瘤中成药,作为灵芝抗肿瘤作用的阳性对照,因为这样的结果才能经得起考虑。」

同样在生产层面,林志彬也是不断提醒业者,如果要想让灵芝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让灵芝作为药或保健品的「质量控制」符合国际标准。

「如果你老原谅自己,说你是中药,达不到这个标准,最终只能在台湾或中国卖,或者永远在中国城的杂货店里当佐料或食品添加剂卖,不能真正进到欧美市场。」 

 

摒弃跨大不实,讲究科学

许多业者都喜欢问林志彬,灵芝未来的前景是否一片光明。「一位上海的大老板就曾这麽问我:『灵芝能不能做成百年老店?』我回答他:『能,就看你是不是讲究科学。』

我举例给他听:『你知道福建樟州的片仔黄,还有云南白药,两种药大概都有一两百年的历史,现在在全世界华人圈子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任何到中国来的人,都想买一些货真价实的带回去。为什麽呢?就是因为他建立了信用。

片仔黄不过能治疗点炎症和疼痛,云南白药也只是能止血活血,就这点作用可以卖一、两百年。灵芝有那麽多好的作用,只要不夸大,科学地去研究、生产、销售,一定能做成百年老店。』」

这就是林志彬对於灵芝发展一直在强调的「科学的研究,合理的应用,正确的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夸大。

 

临床研究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提醒灵芝业者拿自家产品进行临床研究的重要性。

「世界上灵芝的研究论文,如果只计数量,目前大约超过一千五百篇,但里面的临床研究论文却很少,也不过几十篇。一个产品到底有效没效,一定要经过人体试验和评价才能够知道。所以不论是保健品或药,作为一个企业,应该要认真花一些钱和代价,进行临床研究检验它到底有没效。」

 

希望灵芝可长可久,就要更加疼惜

沈浸灵芝的研究工作三十余年,林志彬不断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要给灵芝一个正确的定位:对於癌症和其它许多疾病,把灵芝当作辅助治疗剂,其实是一条比较宽广的路。

「灵芝不光是一个药,在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里,它还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是好的、善的、美的代表。所以不论是研究灵芝的人,还是开发生产销售灵芝的人,都应该借一点灵芝的祥瑞之气来提高修养。在赚钱的同时,也要给社会大众做好事。」

愿你我谨记林志彬教授的苦口婆心,灵芝一定会因为我们的珍惜而更加发扬光大。

 

分類:靈芝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