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文化源於古人对灵芝的崇拜和信仰,并在灵芝的认识和应用过程中逐渐附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尤其在经过五千年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了中华民族光彩夺目的灵芝文化。
文/卯晓岚
◎本文原载於2001年10月《健康灵芝》14期24~30页&2002年1月《健康灵芝》15期16~20页
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提供/卯晓岚)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我国古人认识、研究、药用灵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深博,影响面广泛,形成了为世人所瞩目的中国灵芝文化。
中国灵芝文化的起源
当今学者将灵芝称为我国医药宝库中的珍品。中国古人崇敬灵芝,最早发现灵芝药用、强身滋补、扶正固本,便把灵芝看作仙草、仙药,以致在民众的心目中成为祥瑞之物。在灵芝的认识和应用过程中逐渐附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疝其经过五千年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成了中华民族光彩夺目的灵芝文化。
追究其灵芝发展历史,自然会伴随神化传说。据记载,灵芝一名最早出现於楚国人宋玉的《高唐赋》,可见与楚文化有一定联系。在《山海经》中描述,原来炎帝之女「瑶姬」的精灵转化为「窰草」即灵芝。有人认为屈原《九歌.山鬼》诗句中「采三秀兮於山间」,其中「三秀」就是灵芝,无疑又是神女精灵所化,令人信仰、崇拜,代表了对美好宋来的寄托和追求。
古人将灵芝药用医病、滋补健身、延年益寿,又使灵芝超俗,成为身价百倍的仙药瑞草,这更加令人崇敬、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代代相传、家喻户晓、赞不绝口的神圣、祥瑞之物。
中国灵芝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我国古代社会与科学技术及生物学家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蹟。灵芝文化源於古人对灵芝的崇拜和信仰,其内容涉及到宗教信仰、医药学、古哲学、语文文字、民俗及民间文学、生物学、园艺学、自然地理、历史学、建筑学、戏曲艺术、营养学、美学,及发展到社会经济和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
中国灵芝文化比西方「菇文化」更悠久,更突出的表现了我国纷繁瑰丽的民族色彩,影响着中华民族意识型态、伦理道德、传统观念及精神文明,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极其光辉的一种文化类型。古埃及和古希腊人崇拜蘑菇及有关「菇文化」,却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占剧的地位、影响远不及中国灵芝文化博深而辉煌。
灵芝G. lucidum。(提供/卯晓岚)
中国古代对灵芝的认识
我国古代伴随其灵芝的神话传说,对灵芝的药用及灵芝形态、分布等多方面考察,逐渐加深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据《礼记.内则》(西元前300年)中记载:「芝,瑞草,一岁三华,无根而生。」成书於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西元前200年)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着,也是最早论述灵芝的药学经典着作,其中收藏药品365种,将灵芝归为有药效无毒的上品,按色彩和产地分为六芝:青芝、赤芝、黄芝、白芝、黑芝、紫芝。
晋代着名道教代表人物葛洪,热心於练丹术,又潜心於扶芝养生长寿的探索。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中将灵芝按质地分作五类:菌芝、木芝、肉芝、石芝。显然古代早期所谓「芝」,还包涵了矿物和其他生物。
还有一些道家有影响的学者着书立说,倡导服食芝草,修练养生。唐初医学家,道教人物孙思邈着有《芝草图》等,着重服芝草养生。但不排除有的受神化思想的影响,甚至过高夸大灵芝药用功效,出现不实之说,将灵芝变成治百病的仙药。
唐代苏敬的《新修草本》(西元659年)被称为「国家药典」,他收集了六芝药物,并针对「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的论点,提出了「以五色生於五岳,诸方所献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以「五色」配「五岳」,按五行学说划分灵芝的产地提出异议。
苏敬还对《神农本草经》中「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的说法有不同见解。但不难排除在认识芝草的过程中,不仅受到神化思想的影响,还同时受到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也指出,「按五色灵芝,配以五行之味,盖亦据理而已,未必其味便随五色也。」李时珍还指出「芝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为瑞草,灵芝服食可仙,诚为愚谬」,可见古人对灵芝认识逐渐在深化。
我国古人论述有关灵芝的「本草」亦多。梁代陶宏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和补充。道家有关论及菌芝的「本草」着述很多,如《汉书.艺文志》、《黄帝杂子芝菌》、《太上灵宝芝草品》、《神仙芝本草图》、《芝草图》、《灵芝本草图》等。这对推动中国古代芝草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时在认识灵芝的过程中,一些造谐不深的本草家,将灵芝神仙化,说什麽「夜中有光,持之甚滑,烧之不焦」,对功效夸大其词,反而使灵芝在正确认和应用上蒙上一层阴影。更为过分的是那些对灵芝抱有敌意者攻击灵芝,说什麽「黑芝贼」、「白芝丧」等?人对灵芝厌恶之类的邪说。
灵芝久经考验,不失应有的典雅形象及药用功效,这不能不说上述两种对立的情况是灵芝长期不能正规列药典的原因之一。
硬孔灵芝 G. duropora。(提供/卯晓岚)
古人首创种芝术
追求长生是中国道家的人生观,主张人「以生为贵」、「生为天地之大德」,也就是人必须健康的活着,才会实现其价值,也就是首先以人为本,於是积极推崇服食灵芝且能「轻身不老,延年神仙」,这是道家永恒的信念。
可惜自然界所生灵芝并不多,正如苏敬所言「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道家便思考种灵芝,首先观察灵芝的生态习惯等。
在《礼记.内则》中说灵芝「无华而生」,〈尔雅翼〉中「一岁三华,无根而生」,说明芝不同於植物。据《淮南子》(西元前139年)记载「紫芝生於山,而不生於磐石之上」,又据《十洲记》(西元200~300年)传说海外仙山长灵芝山草,崑仑山下种芝,这无疑进一步启发道家种芝。如果将王充《论衡》(约西元100年)中记载「紫之之栽如豆,如珠玉,禀气而生」记述为据,这便是人类开创菌类人工栽培最早的记录,也是世界菌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我国种芝术归力於葛洪等高层次道家代表人物。葛洪是我国东晋着名的炼丹,他开始以矿物为原料提炼金丹,称之为「火法」,後来发现用生物类原料提炼可得「水法」,於是他在炼丹术上又注重了采集植物、芝草等炼长生不老药。
他不仅着有《神仙服食药方》,同时在《抱朴子白篇》中记有种芝术,即说「夫菌芝者,自然而生」,「以五石木种芝,芝生,取而服之,亦与自然芝无异俱令人长生」。
在道家种芝方法中还少不了举行种芝仪式。《本草纲目》〈菜部.芝(栭)类.芝〉条中记述:「方土以木积湿处,用药敷之,即生五色芝。嘉靖(1522~1566年)中,王金尝以献世宗。」
清代陈溟子在《花镜》中具体的记述了「道家种芝法,每以糯米饭捣烂,加雄黄、鹿头血,包暴乾冬笋,俟冬至日,堆於土中自出,或灌入老树腐烂处,来丰富雨後,即可得各色灵芝矣」。
这种种芝术在当时不能不说是古人创造的栽培灵芝的好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学配养料原理,把人工培育灵芝又推进了一步,不能不说古人为今天人工栽培灵芝积累了经验。
树舌灵芝 G. applanatum。(提供/卯晓岚)
灵芝与文学艺术
鲁迅先生讲「中国文化的根底是道教」,从道教与灵芝文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道教产生於东汉,盛行於魏晋,流行於唐宋,以至延续元明清至今。古代道人物炼丹、寻仙药、种芝、着书论理,使灵芝附有极其宏厚的文化内涵。古今崇尚和重视灵芝研究药用,无不与道家做出的贡献有关。从出土的元代琉璃釉道士发现,则头顶灵芝如意,从艺术形象表现了道家对灵芝的信奉程度。
我国历史上灵芝之所以出现灿烂文学诗词及精美绝伦的艺术,还与灵芝本身的形态特徵有关。灵芝古朴典雅、古色古香、漆光闪亮。菌盖条棱放射,波状环纹交错,色彩变幻,辉映成趣,令人遐想。生长发育完整的灵芝便是一件天然艺术品。在《花镜》中记述将灵芝「取置盆松之下,兰蕙之中,甚有逸致」,说明古时发现灵芝的观赏价值,还制作成盆景等艺术品。
灵芝特别是菌盖光亮又造型美,乃天然之造化,早已引起古人的注意。典型的如意形菌艺两侧对称,无数条环纹形成波状线,於是古人便将环纹或轮纹称之「云纹」或「庆云」,表示「瑞徵」,是「吉祥如意」的象徵。灵芝的菌柄呈「之」字形,更有曲折旋美之感觉。
灵芝的优美造型和药用功效相结合,便是人们心目中最理想和完美的形象。在自然界灵芝生长得稀少,古时认为只有具备「德行」者才会获得,於是发现灵芝往往还要庆贺一番。
灵芝并非千年生,万年长,多属於一年或两年生,木栓质且营养丰富,易虫蛀和霉变,不能长期保存,能工巧匠便仿灵芝雕刻加工,并以美化,渐渐变为「如意」。这类高雅的特殊物品,在古时惟有宫廷和官宦名门馈赠礼品或作为定婚之信物,除木制的外,亦有玉、宝石、珊瑚、金银等加工品,有的制作成如意树。
中国古时将灵芝和灵芝如意作为一种吉祥符号或图饰遍及全国。在北京的故宫、天坛、雍和宫、承德避暑山庄、四川峨眉、青城山、山西大同古窟、河南少林寺、洛阳龙门、甘肃敦煌和麦积山石窟、山东泰庙、福建南普陀、浙江林荫寺、西藏布达拉宫和青海塔尔寺、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各地古刹寺庙、古建筑、古民宅、亭台楼阁,古代戏剧服装、民间传统器具,以及蒙、新、藏民族帐篷等都会发现灵芝如的图式。另外各地出土文物,如商周青铜器、唐三彩、元代琉璃彩釉、青代玉雕和瓷器等,都会有很多灵芝如意的图饰。
灵芝历来就是文人骚客、书画名家、雕刻家的题材。从屈原、李白、李商隐、陆游、苏轼、曹植,以及近代和现代的郑板桥、齐白石、传心畲、郭沫若等,都留下讨书绘画等稀世珍品。
在《长歌行》中有「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太上华,搅芝获赤幢」。届原在《九歌》中有「采三秀兮於山问,石磊磊兮葛蔓蔓」。曹植的《平陵东》有「乘飞龙,与仙期,东上蓬莱采灵芝。灵芝采之可服食,年若王父无终极」。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1958年曾赋诗颂黄山灵芝:「芝高四十九公分,枝茎处处有斑纹,柄部如髹光夺目,乳白青绿间紫金。」上题诗中绝旨都表现了名家赞颂灵芝,热爱大自然的豪情壮志。
自秦汉至明清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灵芝一直成为宗教艺术中的角色。灵芝的圣名家喻户晓,除了有关大量灵芝的典籍、诗词、绘画、雕刻艺术品之外,还有像〈白蛇传〉这様赞颂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的神化故事。杭州的雷峰塔便是这一故事的见证。
北京雍和宫的楼檐以如意图装饰。(提供/卯晓岚)
如意图装饰的蒙古包。(提供/卯晓岚)
灵芝的世界文化交流
中国悠久的灵芝文化深刻的影响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地区,波及於欧、美洲。特别是灵芝作为长生不老仙药、仙药和祥瑞之物,首先被亚洲地区所接受。日本将灵芝作为节日的庆典,民间用於除妖避邪,青年男女佩带灵芝而善结良缘,或将灵芝以珍藏和馈赠亲朋好友。日本的古寺、佛殿也采用灵芝如意及灵芝祥云图。
这作为近临的日本,我们不难想到是中国灵芝文化之影响,更说明秦始皇派徐福几次渡蓬莱(日本)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证据。从日本保留「灵芝」汉字更说明来源於中国。朝鲜和韩国也信仰灵芝,将灵芝图像应用於许多方面,用灵芝、松、鹤、鹿作画,延续了中国绘画风格。
自十五世纪开始,西欧旅行家、传教士、深险家深入中国,便将我国灵芝有关的文物等传入到欧美,至今有不少珍品还散失於国外。在英国出版的《蘑菇百科》(The Encyclopedia of Mushrooms)大型图书中,以大版面刊登了取自葛洪《抱朴子》中的一幅彩色绘画,展开了一位腰间携带灵芝的艺人悠然吹笛的神情。那巨大的灵芝可能是他的「吉祥符」,也可能同时作为装饰品。
魏晋佛教传入中国之後,以宗教为素材的绘画、雕刻艺术兴趣。知道灵芝仙草和神化影响的中国古人便将灵芝如意的形态融进了多种艺术之中。不仅让赵公元帅、王母娘娘、福禄寿星及仙女手持灵芝仙草,同时给来自印度(天竺国)的佛神手中或殿堂也增添了灵芝如意和灵芝祥,甚至给观世音菩萨头顶也戴上了灵芝如意,以示佛家思想境界各符合中华民族的心愿。
在反映藏传佛教特徵的「唐卡」和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佛殿看到,不论释咖牟尼还是观世音菩萨,全然置身於灵芝如意及灵芝祥云的超凡境界。作者曾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座教堂发现,一幅刺绣的圣经画中,将两朵逼真的灵芝与圣经配合在一起,这无疑是中国灵芝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
目前随着我国灵芝的研究与国际交往,以及灵芝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独特的灵芝文化将进一步为世人所悉知,同时将产生广泛的影响。
灵芝仙草与帝王崇拜
我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出现了灿烂的青铜器工艺,从许多出土文物显示在奴隶社会就有高水准的制造业。其中青铜鼎在古代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权力象徵,使用有灵芝样图饰的鼎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天子用最大数九鼎,大夫用五鼎,百姓用鼎则有罪。
西周(西元前771年)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都相当发达的文明古国,从出土的铜班(簋)等对灵芝如意的应用,表明青铜器皿的制作更加精美,种类更加繁多,但这些大约都是奴隶为帝王们制作的。
历代皇帝崇拜灵芝,期盼祥瑞,还受「久食长生、延年」有关。葛洪在《抱朴子》中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求寿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归身万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他倡导食芝草其作用可胜金丹之类。王充在《论衡》中提出芝草「食之?人眉寿庆世」,所以古人将芝草视为「太上之药」。可见中国特别是在道家思想的引导下,长时间出现了服食灵芝热。
关於服芝长生之说,是许多历代帝王深信不疑的。「德至山陵,则景云生,芝实茂」,「芝英者,王者亲近,耆老,养有道,则生」。古代学者如此论述使帝王要长生,就得多食芝草以养身。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後,幻想长生不老,永持朝政,便询问鬼谷先生,得知蓬莱仙岛有灵芝仙药,可使死者复生,活者长生不老,秦始皇听罢深信不疑。
据《史记》、《汉书》及《後汉书》古籍中记载,秦王派遣当代着名方士,崇尚道家哲学思想,精於医学、天文、地理、航海及医药养生之道的徐福,率童男女三千及船员、百工等人员,并携带五谷、农业生产工具,於公元前210年东渡日本(蓬莱)寻找长生不老药。为了纪念这位东渡日本的第一人,便将徐福当年登船离岸的徐福村,於1982年又确定名「徐阜村」。
汉武帝元封二年(西元前109年),甘泉宫(今陕西淳北)年久失修,栋梁腐朽而滋生芝草,正是「德至山陵,则景云山,芝实茂」,大臣便借机歌功颂德说皇帝感动天地使芝草降生於宫廷,皇帝自然大喜,大赦天下,还降旨於民众每年向朝延进贡灵芝。
自汉武帝开始更加热衷於灵芝祥瑞,到了宋真宗和宋徽宗一直到明代,灵芝瑞应之事十分兴隆,黎民百姓苦於其中。宋代王安石在《芝阁赋》中记述了当朝逼迫民众寻找灵芝情景,出现「大臣穷搜远采,山农老攀援狙伐,以上至不测之所不通,下至溪涧壑谷……从足騝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说明当时举国上下到处搜寻灵芝瑞草,形成了「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
宋真宗(西元1008~1022年)诏令全国各地进献芝草116次。王钦进8193本。宋徽宗(西元1111年)教密州(今山东诸城)郡守进芝草30万本,每万本作一网入贡。泰山采芝草38,000本送至京城。可谓向真宗进献95,000本。每当献芝时举行盛典,运芝者络绎不绝。
在自然界收集如此多的野生灵芝很不容易,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山野寻找就更加困难。这种劳民伤财的献芝活动,从汉代就遭到广大民众的反对。黄庭坚上书朝延建议废除这坑害百姓的规定,却无济於事,献芝之事仍在持续。山西永济县元代永乐宫三清殿保存巨幅壁画《朝元图》,选材於道教故事,画家以高水准巧形象地记载了大臣、宫女进贡灵芝的壮观场面。
自灵芝被赋有祥瑞圣名之後,历代皇帝几乎生前均崇拜灵芝,死後还需要灵芝陪伴,长期以来,那些能工巧匠把灵芝如意雕刻、绘画在需要表示吉祥的地方。在目前所挖掘的陵墓中,灵芝如意或灵芝祥云制品或装饰物最普遍。在清代慈禧数以千计的陪葬品中,同様少不了金如意。
陵墓的建筑上更为多见。河南巩义北宋永熙陵精美的石雕中,有两块屏风状石雕上刻有一种奇怪的「瑞禽」,鸟身、马头、凤尾、鹰爪,展翅欲飞,腾云驾雾之神态,在头部便刻有一枝大灵芝。这些都表达了顺应天子祈求吉祥永恒的心愿。
灵芝祥瑞遍及中华
灵芝作为吉祥物或祥瑞图,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也是灵芝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灵芝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最富於民族性。在我国盘龙、凤凰、麒麟等种类繁多的吉祥物中,唯有灵芝及灵芝如意、灵芝祥云应用最广泛,最为大众所欢迎,同时历史最悠久,内涵最深博。
北京天安门前後亦有华表两对,尤其前面的一对屹立在雄伟、庄严的天安门两侧,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洁白的大理石柱上雕有蟠龙和祥云,顶端有神态威严的蹲兽,板支上则由3~6朵灵芝样祥云构成。
相传华表是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逐渐演变成为石雕华表,它不仅在建筑群中起着装饰作用,又是附有祥瑞标志、精美绝伦的巨大艺术品。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有八个大型宫灯,灯的两端均有如意样图案,这也是中国传统装饰风格。
我国表达灵芝祥瑞的史物史料极为丰富,汉武帝刘彻排斥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信服「天人感应」,顺乎天子为昌,天下太平,敬畏天命而祥和,灵芝进一步成为祥瑞的符号。
崇敬灵芝的思想反应在科举制度之中,而今北京国子盐具有儒家思想的孔庙,现保存了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98块,刻有三朝科举状元、进士五万余名,除个别年久风化外,绝大多数石碑保存完好,并采用灵芝如意、灵芝祥云图装饰。
明代状元张升和毛澄及探花徐阶有关的题名碑刻的是灵芝祥云图;乾隆进士郑板桥有关的题名碑上是二龙戏珠则灵芝祥云为伴;清代进士刘墉(刘罗锅)有关的题名碑除灵芝外还有神化的动物;同治徐郁进士有关的题名碑便是灵芝仙草图;清代进士、《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纪晓岚)有关的题名碑则雕刻麒麟吐灵芝祥云图。
引人注意的是清代同治元年、同治四年、同治七年和十年有关的题名碑上雕刻的便是形态逼真的灵芝图。由於受「戊戌变法」的影响,清末最後一次科举进士沈钧儒先生有关的题名碑,无任何灵芝吉祥图。据说此碑为众进士自己筹资而立,而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度期间,所中状元、进士这些国家之精英,必然需要灵芝、灵芝如意、祥云表示庆贺。
中国古今已将灵芝及如意、祥云作为传统的吉祥图,也用於重大的庆典活动,显示尊严、庄重、神圣、权力与嘉和祥瑞。乾隆五十七年清政府皇帝颁赐给西藏政府金瓶,即用金铸造的「金本巴」是专用来抽签认定达达赖和班禅及其他活佛转世灵童的,从瓶底到瓶顶均有排列有序的灵芝如意图装饰。
北京孔庙元、明、清进士题名碑。石碑顶部雕有盘龙及灵芝祥云,
底座多雕有灵芝、如意或祥云图。(提供/卯晓岚)
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基座雕刻有如意图(灵芝如意树)。(提供/卯晓岚)
中国灵芝文化再显辉煌
中国辽阔的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多様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灵芝物种,使我国古人创造了悠久的灵芝文化历史,显示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人类文化做出了辉煌的贡献。
灵芝反应了我国古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在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晋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将灵芝初步分为六种,这可以看作是世界上有关灵芝最早的种群分类,比西欧植物分类早了数百年。就明代《本草纲目》中灵芝以形、色、味、功能分类,这比被称之为「植物分类之父」的林奈创造的现代分类还早了约四百年。
灵芝属於菌物类真菌,多分布於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界有一百余种,而我国已知多达近百种,是世串上灵芝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繁多的种类资源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就多方面而言,我国是名符其实的「灵芝王国」。
中国古人发现灵芝有效药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在众多的药物中列为上品。古时服食灵芝曾经蔚然成风,灵芝的药性品位已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做了高度的总结:青芝明目补肝气,安精魂;赤芝治胸中结,益心气,增智慧;黄芝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白芝益肺气,通利口鼻;黑芝癃利水道,益肾气;紫芝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骨 ,疗虚劳,治寺。为现代灵芝的药理研究、临床医用,以及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国科学家在继承古代灵芝文化的基础上,采用高科技手段,以新的思维观念创造和丰富新的文化内容,已研究试验证明,灵芝具有抗衰老作用,本草药典中记载的「久食长生不老」即能延长人的生命作用,所谓成仙的含义就是「老而不死者曰仙」。
中国大陆和台湾医药学专家还研究表明灵芝含有多醣、三萜类、核苷酸、生物硷类和其他萜有关的化学物质,对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及呼吸系统疾病有效,还有对保肝、抗缺氧、免疫调节、炎症、健胃、镇静、抗过敏有作用。尤其灵芝含多醣,对抑制肿瘤、防癌抗癌有功效。另外,医学专家对灵芝所含主要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的机制进行实验研究,发现灵芝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噬功能,促进T细胞增殖等作用。
近十多年来我国人工栽培生产灵芝技术有很大提高,已成为世界灵芝生产和产品出口的大国,同时还在灵芝种类资源的研究、开发应用等方面不断创新。伴随灵芝深加工品不断外销至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及西欧各国,国内、国际灵芝学术研讨会多次召开,中国灵芝及其文化交流频繁。
人类在迈入21世纪的新时期,回顾和展望中华民族独特的灵芝文化,将会进一步发扬、光大、创造、丰富和发展,中国灵芝文化为人类社会进步、精神文明和经济繁荣再显辉煌。
参考文献
1. 卯晓岚,1989,灵芝的观赏价值,中国食用菌,5(3) : 3-5。
2. 卯晓岚,1995,中国灵芝仙草,紫荆杂志,54(3) : 87-89。
3. 卯晓岚,1998,灵芝仙草,中国科技画报,15(6) : 44-47。
4. 卯晓岚,1999,中国灵芝文化题要,中国食用菌,3:1-3。
5. 卯晓岚,中国经济真菌,科学出版社,1998。
6. 卯晓岚主编,2000,中国大型真菌,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83-501。
7. 余永年,1980,真菌与人,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76-77。
8. 林志彬主编,1996,灵芝现代研究(第一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48-159。
9. 许瑞祥,1993,灵芝概论,台中:万年出版社,6-61。
10. 许瑞祥,1988,灵芝的奥秘,台北:正义出版社,65-88。
11. 黄年来主编,1997,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9-49。
12. 陈士瑜,2000,中国蕈菌文化研究,中国食用菌,增刊18号: 54-59。
13. 赵继鼎、徐连旺、张小青,1981,中国灵芝,北京:科学出版社,1-78。
14. 赵继鼎,1989,中国灵芝新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263。
15. 裘维蕃主编,1998,菌物大全,北京:科学出版社,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