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灵芝产业、弘扬灵芝文化,是所有灵芝业者念兹在兹的「使命」。但如果不先正本清源,搞清楚自己养的到底是「鸡」还是「鸭」,怎麽可能把饼做大?如果连最基本的「智慧财产权」都不懂得尊重,连灵芝文化真正的核心都没搞清楚,怎麽可能希冀透过文化的力量带动产业的发展?台湾大学许瑞祥教授在2016国际灵芝大会圆桌会议的发言,虽然只有短短不到六分钟,却发人深省。
口述/许瑞祥 整理/吴亭瑶
去年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的「2016国际灵芝大会」,
於11月11日晚间8:00~10:00设计了一场「圆桌会议」,
由与会的灵芝学者和业者,
针对当前灵芝产业的问题和发展,提出意见、共商对策。
意见交换之热烈,整整两个小时没有停过。
(摄影/吴亭瑶)
「圆桌会议」由北京大学林志彬教授(左二)、
台湾大学许瑞祥教授(右二)、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张劲松所长(左一)、
仙芝楼生物科技集团李晔董事长(右一)等共同主持。
(摄影/吴亭瑶)
鸡跟鸭的问题
灵芝这个产业的最大问题在於,入门很容易。随便什麽人,随便用什麽材料一种,一不小心,灵芝就长出来了。可是明年要再种出同样的灵芝,就没那麽容易了,因为他可能用另外一个品种、另外一个材料,所以每次种出来的灵芝都不一样。
这也是为什麽三十年前,在我研究灵芝初期,我会发现,台湾各农场习惯种的灵芝,用的都不是同一个种。
这些灵芝从外表上看起来都不太一样。但作为一名研究生,要推翻老师已经知道的概念(他认为这是同种的东西,我认为那是不同种的东西),要用很长的时间、用很多的证据去证明,里面确实有「鸡跟鸭」的问题。
当品种不一样,怎麽可能种出成分一样、功效一样的灵芝呢?
别再改名了!
这个「鸡跟鸭」的问题,到现在依然存在,而且不只存在於栽培农场,还存在於灵芝的学名。
灵芝属定名的那个字「Ganoderma lucidum」,每天都在我们的心中翻腾。其实我在想,虽然灵芝属、灵芝种是由欧洲的学者命名,但原来那个Ganoderma lucidum的标本已经不存在了,後来替代的标本也和原来的不一样,所以即使我们想用DNA监定,也没办法做。
既然灵芝从中国出发,为什麽我们自己不为我们的灵芝定名吗?我们把我们的物种确定,才不会违反《中国药典》上的规定。否则一直照着西方的游戏规则一直在改名字,改到後来会让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落差愈来愈大。
这是中国的专家学者必须严肃考虑的课题。既然灵芝的产业是在中国发扬光大,就应该由我们把现在中国普遍栽培的灵芝定名为Ganoderma lucidum才对,而不是再生出一个新的名字。
没有尊重,哪来文化?
讲到文化产业,文化其实是慢慢养成的习惯,而不是用一个建筑、设施或活动可以立竿见影。而文化的养成,则需要普及教育,甚至要用很多媒体来作为宣传的媒介。
我在一年多以前,在台湾做了一个网站,叫作《灵芝新闻网》,里面有一些灵芝的资讯,有兴趣的人可以上去检索,看一些基本的知识。在那里面,林志彬老师(北京大学药理学系教授)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他提供我们很多灵芝的见解、发表的文章。
这是一个不需要注册、不需要付费,谁都可以进来的网站。我希望,不管是业者、学者或你们的学生,都可以到这个网站来浏覧。可是有一件事,我必须再三说明:对於科学的注意和尊重,一定是从「这句话是谁说的」开始。
意思就是,如果有作者说了这句话,写了这篇文章,今天你要引用或宣传这些文章,应该要把作者写上去,这是对作者最起码的尊重。
有这样的尊重,才可能让所谓的灵芝文化继续绵延下去。否则的话,拿到文章就抄,甚至篡改里面的内容(编按: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制造另一个「鸡跟鸭」的问题),那这样以後还有谁愿意把对的事情写成文章,放在网路上供大家浏览呢?
「灵芝文化」和「茶文化」是两回事
所以文化应该牵涉到自身最低层次(最基本)的养成。灵芝文化发展对灵芝产业发展当然非常重要,但是灵芝的文化和茶文化是不一样的。
茶叶的文化很多是後来附加上去的故事或商业价值或噱头,比如泡什麽茶要用什麽茶具,要用什麽动作等等,都是刻意营造出来的。
灵芝文化不是要去营造那个气氛,也不是要营造出那种高贵的身价,吃灵芝是为了让全人类过更好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要做那种大家都能普及、都吃得到、成分稳定,而且质量标准能够接近的一个产品,才能让全部的人都受到灵芝的照顾。
总结来说,不管是讨论质量或讨论产业发展,只要我们从正面的、阳光的方向去做思考,很多问题都能排解掉。
虽然中国的灵芝产量相当多,但如果要把灵芝卖到全世界,用「一带一路」做全世界的布局,这个量其实还是不够的。所以大家还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间。只要我们把门关起来,先把上面的这些问题好好解决,走出去的路就会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