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许瑞祥-演讲精选2〕选对灵芝,长保安康

发布时间: 2016-08-20 12:56

「灵芝抗癌」已是众所皆知的常识,但那可是建立「选对灵芝」的前提之上啊!你吃的灵芝是「对的灵芝」吗?你知道「樟芝」并非灵芝吗?灵芝里主要的三大成分──多醣体、三萜类、小分子蛋白──各有什麽特色?让我们一起来听,从灵芝菌种监定起家的台大教授许瑞祥怎麽说。

整理/洪瑀柔、吴亭瑶

◎本文原载於2014年《健康灵芝》第64期 40~43页

 

从清明到白露是灵芝主要的生长期,这段期间也是水稻生长期,只要风调雨顺,灵芝就会长成漂亮的如意形,农作也会丰收,人民就有好日子过,此即古代中国把灵芝当作如意形状来源和吉祥象徵的原因。

所以才会说「认识灵芝,长保安康」,但要认识「对的」灵芝才能长保安康,交错朋友反而会倒大楣的!但到底什麽是灵芝?

rsh-64-1

2014年6月17日许瑞祥教授的演讲现场。在深入浅出剖析「灵芝如何抗癌」之後,

许教授进一步解说,什麽才是「对的灵芝」。(摄影/吴亭瑶)

 

东、西方对灵芝的见解

早从公元前八百年就有灵芝的象形字,本来是虚字的那个「之」,後来为了要有所区别才加上草字头变成「芝」。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已提到灵芝有五种颜色:「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到了宋朝就出现六种颜色的灵芝,比传统的五色(青、赤、黄、白、黑)还多了一个「紫」色。

这时已经知道,不同颜色的灵芝族群长在不同的地方,文献记载「此六芝皆仙草之类,俗所稀见,族类甚多」,表示灵芝的种类是复杂的;「凡得芝草,便正尔食之,无余节度,故皆不云服法也」,表示灵芝很安全,采到就吃便是。

到了西元1600年左右,明朝李时珍把过去老祖宗们对「六芝」的记录汇整在《本草纲目》里,成为现今了解灵芝性味、功效最主要的参考。

西方学者直到1881年才有「Ganoderma(灵芝属)」的记载。拉丁文中,gano是亮,derma指皮,所以「表皮会发亮的菇」是最早建立灵芝属的依据。但後来历经多位学者修正定义後认为,一朵菇能否归为灵芝属,须以「孢子的形态」作为判定标准。

所以不管那朵菇的样子长得多麽如意,它的孢子若不符标准,就不算是灵芝。所以,称牛樟菇为「灵芝之王」的逻辑完全不对,因为它根本不是灵芝属,而是薄孔菌属(Antrodia)。

 

牛樟菇的安全性仍有疑虑

2013年《苹果日报》报导经济部委托昌达生技做的牛樟菇实验,指出牛樟菇在食用安全上有很大的疑虑,引起社会一片哗然。

隔年五月在中研院开了三天的牛樟菇研讨会,主要即在重申牛樟菇的安全性。会议上,东华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吴宗正发表他的实验结果,证明大鼠每公斤体重吃250 mg牛樟菇子实体粉末是没有毒的。

回头看经济部委托昌达生技做的实验:每公斤体重吃200 mg牛樟菇子实体的母鼠有问题,公鼠则没问题;公鼠要吃到600 mg才有问题。所以只要用公鼠做实验,250 mg绝对没有问题,

所以,东华大学和昌达生技这两个单位做的结果并无冲突。当下次有人和你说,「以前水果日报报导的那个消息是错的,现在人家说是安全的」,你可以把两者的实验数据翻给他看,很快就一目了然。

 

灵芝 vs. 牛樟菇

牛樟菇常被人拿来与灵芝作比较,但比较必须「有所本」才有意义,所以认真比较两者得到的结果应该是:第一,在种源关系上,牛樟菇是「薄孔菌属」,灵芝是「灵芝属」,两者毫不相干。

第二,在文献记载上,东方至少从一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西方则在1881年创立「灵芝属」,开始有灵芝的文献记载。牛樟菇在中药典籍目前尚未找到任何白纸黑字,只有口头传说;最早的西方文献也迟至1995年才出现,和灵芝差了一百多年。

第三,在食用经验上,灵芝在中国至少吃了上千年,且有白纸黑字佐证,牛樟菇则无相关文字记录。

第四,在安全性方面,根据北京大学林志彬教授做的急性毒性实验,灵芝子实体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於600 g/kg(每公斤体重吃600 g),将死亡的老鼠解剖一看,竟是胃被撑破了,所以吃灵芝不是毒死而是撑死。相较之下,老鼠吃牛樟菇子实体250 mg/kg以下是安全的,实在有段相当的差距。

第五,文献数量上,到2013年为止,在美国PubMed医学期刊文献资料库可搜寻到的灵芝文献有一千两百多篇,牛樟菇只有两百多篇。

第六,在材料定位上,200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把灵芝定位为「法定中药材」,同时中国国家卫生部也把灵芝列为「新资源食品」。既然是新资源食品,一般人就可以拿来煮了喝,但牛樟菇可不是新资源食品!

至於偶尔有新闻报导说,某某人发现牛樟菇有什麽新成分、有什麽作用……,事实上三十年前的报纸也是用这种方式在报导灵芝。其实,最近关於灵芝成分可以抗癌的研究也很多,为何没有人发新闻?因为灵芝能抗癌根本就是常识,早已不是什麽「新」闻。

灵芝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性的保健食品,是因为灵芝同时具备了安全、有效、稳定、普遍、持久性和经济性的特质,这表示如果你想要吃灵芝预防癌症,你可以吃一辈子。「能不能吃一辈子」不是「能不能花得起」,而是「当你想要买,买不买得到」的问题。如果每次都需要人家从山上挖一块给你,年年调整价格,问题就很大了。

 

红色灵芝有很多种

如果你吃过灵芝,觉得它很苦,那你吃的应该是红色的灵芝。《本草纲目》上写道:「赤芝苦平无毒」,味苦,但属性是「平」的,不寒不燥,至於「无毒」这两个字很珍贵,那是古代人用至少一千年的时间,验证「长期大量吃没有问题」的结果。

过去研究灵芝时,外国人觉得很奇怪,怎麽单单一个学名Ganoderma lucidum,镇静、强心、保肝、抗癌……什麽都可以?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仔细看灵芝(Ganoderma lucidum)和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的外观,会发现它们虽然都是红色的,但长得不太一样。我的博士论文研究耗时六年,就在证明此二者的确是两个不同的「种」。

想想看,红色的鸭、红色的鸡、红色的鸽子……发表在文献上都叫同个名字,岂不天下大乱?所以过去做灵芝研究的人很辛苦,因为今年买到的红色灵芝和明年买到的,成分不太一样,研究要往下做很困难。还好有一个很无聊的人,用DNA把那些看起来很像的东西分清楚,之後大家就很容易知道「谁是谁」。所以,我是第一个做灵芝DNA比对的人。

我要强调的是,红色灵芝不只一种,而是有好多种,但用最多的是「灵芝」和「松杉灵芝」两种。这两种确实是不同的物种,代表它们的後代无法交配,所以它们不是吉娃娃与哈士奇的关系,比较像是猫和狗的关系。既然是不同物种,成分怎会相同呢?

唯有当你能确定用的是哪一个物种在做研究或研发之後,所有的事情才能稳定下来。换句话说,1990年代以後,灵芝的研究工作变得比较扎实,因为大家知道自己用的是什麽东西。如果过去用的是什麽东西不知道,只要把标本拿来,用标本上的DNA反推回去它是什麽物种,以後照用就可以了。

rsh-64-4

上、下两朵各为灵芝(G. lucidum)与松杉灵芝(G. tsugae),

经孢子形态与DNA监定,证实它们是不同「种」的灵芝。(提供/许瑞祥)

 

「多醣体」增强免疫系统的抗癌能力

灵芝和松杉灵芝,这两种最常被拿来食用的红色灵芝材料,已有很多药理作用被证实,而这些功效主要来自它里面的活性成分。其中最有名的高分子多醣体,指的是大分子糖的聚合物,为灵芝子实体主要的细胞壁构造。它与淀粉的构造不一样,无法被消化道分解,所以才能在身体里起了提升免疫的作用。此作用在1980年代被日本水野卓教授画了这张图出来(如上图),告诉我们灵芝多醣怎麽消灭癌细胞。

灵芝多醣可以活化T细胞、提升自然杀手细胞的活性、活化巨噬细胞……去攻击癌细胞,这些作用都是人体里面本来就有的免疫功能,灵芝只是把我们的免疫军队调整得比较精良、认真,找出癌细胞,再将之消灭,绝对不是灵芝多醣直接把癌细胞毒死。

所以灵芝多醣与癌细胞之间没有剂量的关系,亦即没有「吃多少,死多少」的关系,因为它是透过活化免疫系统的作用,来达成抗癌的目的,而这种活化免疫系统的作用,即中医所谓的「扶正固本」。

2000年以後,做灵芝抗癌研究的人,开始针对细胞里的讯息传递进行探讨──了解灵芝多醣怎麽把讯息传给细胞表面的接受体(recepter),再透过接受体把讯号传到细胞里面去,然後使体内产生很多的调控机制,而这些调控机制可能可以使免疫细胞作一些调整、活化,或者直接让癌细胞凋亡。所以灵芝的抗癌工作在过去这三、四十年从未停歇,只有愈做愈细,知道它为何能把癌细胞弄死。

去年(2013)有一个大新闻,题目是「注射灵芝多醣体,实验动物可抗癌」。这是中研院翁启惠院长的团队做的动物实验,他们在灵芝里找到一个构造上含有「岩藻醣」的多醣,再把这个灵芝多醣做成注射液,打到罹患肺腺癌的小鼠体内,然後把小鼠的血液抽出来,用醣晶片进行检查,结果发现灵芝多醣可以诱导出更多「可以辨认癌细胞」的抗体。

这个研究把灵芝多醣为什麽能够抗癌,做了更精细的探讨,但既然标题是「注射灵芝多醣体,实验动物可抗癌」,就表示这个多醣不是用吃的,而是用注射的;如果要用吃的,可能至少要数十倍以上的量,才会有效。

但不管是吃的或注射的,这项研究都告诉我们,多醣进到人体後,有一部分会诱导「可以辨认癌细胞」的抗体产生,这与预防癌症有关,至於注射多醣则是用在治疗癌症上。

rsh-64-3

灵芝多醣透过免疫调控作用,达到消灭癌细胞的目的。(提供/许瑞祥)

 

「灵芝酸」是灵芝独有的成分

相对於多醣体是灵芝水萃取物的主要成分,三萜类则是灵芝酒精萃取物的主要成分。自然界里不管是植物或菇类,都有「三萜」这种结构的物质,加起来有好几千种,但灵芝的三萜类只有二百多种,而且也只有灵芝有「灵芝酸」这种结构的三萜类。所以灵芝三萜类和其它来源的三萜类,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绝对不是谁的三萜类含量高,就表示它比较有效。

正因为灵芝三萜类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学构造,所以吃灵芝才有这麽多效果。这些三萜类(灵芝酸)在文献上被证明有很多药理作用:保肝是最早发现的,另外还有杀死肿瘤细胞、抑制病毒增生、抑制组织胺释放(抗过敏)、抑制胆固醇合成、抗发炎……。当然并非一种灵芝能包含所有的灵芝酸,你可以针对所需的功能,选择某种灵芝酸含量较高的灵芝。

在癌症方面,灵芝酸也被拿来做大肠直肠癌、血癌、摄护腺癌、乳癌、子宫颈癌的研究。刚才讲多醣抗癌,灵芝酸也抗癌,彷佛灵芝生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被人类拿来抗癌,所以一个完整的灵芝产品中「不能没有」三萜类。

多醣和三萜这两类成分,在灵芝里是以一种平衡的方式存在:如果你的免疫功能太弱,多醣体就会增强它的作用;如果你的免疫功能亢进,三萜类就会把它压力下去。它们之间的动态调和,就像太极图的概念一样,所以我们等於是在吃一个平衡的成分,来做人体内部不平衡的调整。

 

「小分子蛋白」已可大量生产

小分子蛋白是在1989年才被发现的灵芝功能性成分,它是一个由110个胺基酸组成的蛋白,被证实可以刺激淋巴细胞增生、抑制全身性过敏反应……。

刚才提到的多醣是提升免疫,三萜是抑制免疫,把这两个摆在一起可以「调节」免疫,但有趣的是,小分子蛋白本身就能调节免疫──它在低剂量时能提升免疫,高剂量时能抑制免疫。

很多菇类,像金针菇,也有类似灵芝小分子蛋白的成分,只是在构造上和灵芝小分子蛋白不太一样。正因为它是蛋白质,可以由基因直接转译,因此以现在的生物技术能力,已经可以把生产这个蛋白的基因找出来,再把这个基因放到另外一个真菌里让它大量表现出来,就不用辛辛苦苦从灵芝里面萃取。

这点在多醣和三萜的大量生产上还做不到,此二者目前仍必须用萃取取得,萃取量很难提升,但小分子蛋白已经可以在另外一个生物上大量复制,产量就会很大了,这也是蛋白质医药工业很有前景的原因。

近几年灵芝小分子蛋白还被证实可以调节血醣,甚至有很多抗癌活性。一篇发表在2011年的研究即证实,以灵芝小分子蛋白喂食小鼠,可以促使小鼠体内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自我吞噬」。自我吞噬就是癌细胞自己把自己分解,最後小鼠体内的肺癌细胞会不见了,表示灵芝小分子蛋白的抗癌功能很显着。

由於这个蛋白可以大量生产,因此它可能会比多醣和三萜更快被应用在癌症的治疗上。 

 

延伸阅读

台大教授许瑞祥 演讲精选1:就让灵芝来抗癌!

台大教授许瑞祥 演讲精选3:失智老鼠变聪明了!灵芝逆转阿兹海默症的科学证据

 

rsh-profile

 

分類:靈芝學者